太和养老网讯:合肥市区人口约38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60岁以上老人约45万人,80岁以上老人约9万人,失能老人约3万人。如此庞大的失能(失智)老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日益凸显。对这些老人来说,医养结合是非常不错的模式。不过其中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失能老人养在哪里医在何处?所需费用从哪里出?医养服务人员从哪里来?
■建议
推行老人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林莉说起这些老人,情绪非常激动,一度哽咽,不得不暂时中断发言。“失能老人在家里没有专业护理,在养老机构没有医疗条件,在医院治疗不能养老”,林莉说,现在老人平均退休工资不高,如果是失
能老人,这些钱不足以支付各种花销。
为此林莉建议,可搭建“医养结合”长期照料平台。“可由民政局牵头,人社局、卫生局、财政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林莉提议,可建立政府扶持下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尽快搭建“医养结合”养
老平台。
合肥滨湖医院此前已开始尝试医养结合,老人在医院可医疗可养老。对此林莉建议,可通过完善失能老人评估标准及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制度,让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试点转型为护理院或在医院内建立专护病房;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
构自建医疗机构或与医院签订服务协议。
林莉建议,实施医养结合,社区必须参与进来发挥作用。“医养结合进社区,可与社区内失能老人签订协议,推行全科医生巡诊制,同时可与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定期派全科医生到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回应
A、护理院可申请开卫生所
老人在养老院如果可以就近接受诊疗,或者在养老院内就可看病护理,将解决很多问题。
对此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今后将支持3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申请设置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设置卫生所、卫生室、门诊部等。农村200张床位以上的敬老院设置特护区。符合
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完善医保报销制度,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
B、医疗机构可办养老机构
对医疗机构来说,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将鼓励医疗机构开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养老机构,享受与民办养老机构同等的扶持优惠政策。支持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机构)建设,加强养
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之间的协同信息服务。
市卫生局负责人也提出,将挖掘现有医疗资源,鼓励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利用医疗机构的优势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
C、护理院诊疗费纳入医保?
“医养结合”一个必须突破的瓶颈就是费用,如何让老人在可接受的费用范围内,享受医养服务?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目前正在完善养老服务产业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其一就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合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定点医疗机构举办老年服务机构,并将定点机构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基本
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按照同级别定点机构结算方式结算。
该负责人举例说,合肥滨湖医院老年科,对符合住院标准、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病人允许同床位转换,将住院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结算。
同时,对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性质的护理院或门诊,其住院、门诊费用按政策纳入医保结算。据悉,目前合肥市批准设立了一家符合卫生准入标准的护理院,待其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执业许可证”后,将及时纳入合肥医保定点
医疗机构范围。合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正积极研究针对护理院的医保支付方式。
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可建立医保补偿机制。研究制定县(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新农合准入标准,对符合定点条件的,逐步纳入定点范围。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建立分梯次的老年护理保障经费支
付体系,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
D、探索医养结合“协同体”
护理院毕竟专业的医疗资源有限,而医院也没有那么多空间供老人养老,如何让失能老人更顺畅地在护理院与医院之间转诊?
对此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合肥正在探索建立具有合肥特色的医养结合协同体。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牵头,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实现就地、及时医疗和救治罹患急性、慢性疾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逐步形成“机构
养老、基层首诊、分级诊疗、转诊康复”的养老健康服务新模式。
“可推广医师多点执业机制”,该负责人表示,协同体内的医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具有相应诊疗科室的基层医疗机构或养老护理机构作为多点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服务。同时可建议业务指导机制、转诊康复通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