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6.48万,占总人口的16.5%;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17.36万,占总人口的10.8%;失能和部分失能老龄人约2.2万人,占老龄人口的8.3%。预计到2020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3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18%左右。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178处,其中,50%的养老机构已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已建成医养结合机构20家、康复护理医院4所,在东胜区罕台镇建成规模较大的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在各级养老机构设置医养结合床位3419张,在医疗机构调配老年病床600张。鄂尔多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不断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龄人。
一、鄂尔多斯市医养结合试点经验梳理
我市聚焦健康养老产业,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配套政策体系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游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一)高度重视,抓好顶层设计
1。成立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由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难题,以产业化发展思路推进医养结合工作。
2。出台相关文件
我市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纳入全市人口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服务业、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十三五”规划,出台《鄂尔多斯市社会养老机构管理暂行办法》《鄂尔多斯市社会养老机构资金资助实施细则》《鄂尔多斯市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形成党政统筹、卫计牵头、部门联动、面向社会、服务家庭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保障,推进任务落实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市向健康养老工程投资累计达11亿元。减免医养结合机构税费,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从土地使用划拨、商住用地匹配、建设资金资助、床位运营补贴、养老服务项目补贴等方面给予社会养老机构扶持。我市对城乡低保户、“三无人员”、优抚对象等重点保障老龄人群给予每人每月600元居家养老补贴;2017年5月起,7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00元高龄津贴;2018年3月起,为60周岁以上老龄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2。探索长期照护保障
我市出台为特殊家庭每人每年代缴110元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和为特殊家庭失能、部分失能老龄人每人每天发放50元、30元养老护理补贴制度。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蒙医中医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失能、部分失能老龄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三)因地制宜,探索有效模式
1。支撑辐射模式
近年来,我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老年人免费体检,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的老年群体提供养老照护、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和中医保健等医养服务,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的老龄人定期开展上门服务。同时,已建成的医养结合机构的专业化服务逐渐延伸至社区、家庭。
2。联合运行模式
(1)协议服务,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开展指导与服务,集中于中小规模养老机构和农村牧区敬老院。
(2)供应服务,全市二级以上蒙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均设立老年医学科,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涵盖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多个环节,为老龄人提供快捷、方便、安全、优质的就医服务。
3。整体照料模式
(1)养老院办医院,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设为医保定点单位,实现医疗支出“一站报销”。
(2)医院办养老院,在有条件的民营医院增设养老病房,办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为老龄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医养服务。
4。公办民营模式
传统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办民营改革,支持民间资本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机构,有效盘活存量资源,解决公办养老机构财政支付压力大、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5。幸福互助模式
在老龄人口较多的农村、牧区,建设幸福互助院,将空巢老年人、独居老年人、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老年人集中到幸福互助院居住,发展不离乡土、就近养老、集中互助、医养结合、低费适用的互助养老模式。
6。旅居候鸟模式
凭借21℃夏天、350天优良空气的优越条件,我市打造避暑休闲之都,围绕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旅游文化定位,形成集避暑、游乐、蒙中医养生、生命科学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生活圈。目前,已与41个城市46家机构签订《旅居候鸟养老合作协议书》,形成产业联盟,全面开发旅居候鸟式养老产业模式。
7。智慧养老模式
依托“12349”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社区服务资源,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的智慧养老模式,通过“12349”服务热线、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线下实体等受理模式,为老龄人提供包括学、惠、康、乐、安、享、医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
二、鄂尔多斯市医养结合试点问题分析
我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成绩,但目前仍处于初试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养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不到位
行政管理部门条块分割,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涉及部门较多,养老机构隶属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隶属卫生部门管理,涉及到参加医保、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等事宜由人社部门管理,牵扯到资金保障又与财政部门有关,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一方面,导致各部门的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没有针对同一个问题形成系统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监管主体交叉、质量考评体系不一致,在行业管理方面不能形成工作合力。
(二)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较缓慢
我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一般是非营利性机构,存在规模小、运营弱、保障差等问题,无论是独立设置医院还是配套设置医务室,都需配套昂贵的医疗硬件和具备职业资格且数量充足的医师和护士,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若没有政策、资金支持,便无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目前,我市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除东胜区民政福利中心,只有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中华情医养院、鑫海颐和院、仕博国际健康城、阿吉泰健康养生园等几家民办养老机构,其余规模较小的养老院,或无力内设医疗机构、或尚未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入住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三)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无动力
医疗机构自身资源紧张,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大、成本回收慢、经营利润低、长期运营难等因素,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常规医疗上。养老机构有民政部门在建设、运营、床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而公立医院开设老年养护病床、临终关怀病床或转型康复医院、老年护理医院,没有相应的资金补贴政策。没有激励机制,公立医疗机构大多不愿参与养老领域。
(四)医养结合专业化从业人员缺乏
现有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从业人员年龄大多在40岁或50岁以上,既缺乏管理经验又缺乏专业护理能力,只能提供助行、助餐等一般看护服务。而医养结合工作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既要具备医疗技术又要掌握养老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然而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导致职业吸引力不足,选择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人员较少。同时,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薪酬福利、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医疗卫生机构存在差距,发展前景和岗位吸引力不足,导致医务人员不愿到养老机构就业,即使进入,流动性也较大,队伍不稳定。
(五)社区为载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