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在沈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肩负重任、牢记使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展现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近日,我们走近他们身边,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一睹他们履职风采,探寻他们履职故事。
医养结合机构应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医疗、照护、人文关怀、健康管理等复合功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内设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应是推动和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的主体力量,是推进医养结合全覆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全国上下对医养结合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卫健委密集出台文件,树立了199个医养结合典型,取得了许多成绩。总体来看,各地医养结合机构发展较快,医养结合机构在促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在发展中也出现如‘医办医养’发展不平衡、‘养医签约’流于形式、‘嵌入服务’效果较差等问题。目前,规范的医养结合业态还没有形成,医养结合机构亟待标准化发展。"2月19日,有着35年临床经验的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潞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医养结合的实施运行,她已经进行了为时三年的调研和基层走访。
在《关于加快医养结合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建议》中,李潞提出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准入标准;加强医养结合机构标准化管理;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能力;鼓励创建医养结合联合体;推动医养结合标准化的落实。
李潞说,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医养结合机构管理规范》,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标准化管理,推动医养结合机构上档次,规范医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能力方面,李潞建议在医养结合结构中倡导智慧服务,鼓励医养结合结构在实践中总结智慧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医养结合智慧服务能力。
在调研和基层走访中,李潞发现一些小微型医养结合机构由于规模小、档次低、能力差,独立开展医养结合比较困难。因此,在建议中她提出,鼓励创建医养结合联合体,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关于创建医养结合联合体的实施意见》。鼓励大型医养结合机构通过联合小微型医养结合机构,建立医养结合联盟或联合体,形成医养结合新兴业态。
此外,李潞代表还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及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议》,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如何把大量的集中到大医院的患者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建议中,李潞提出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基于病种的诊疗制度,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综合多因素确定相应级别的诊疗病种范围,通过调整支付方式和补偿政策,引导患者到相应机构就诊,避免大三甲对患者的"虹吸效应"。
建议中指出,应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转诊标准。明确上下转诊的标准、程序,规范转诊中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转诊的监管。向上转诊绝不是某些医疗机构的"特殊约定",而是有章可循,疑难杂症确实需要上一级医疗单位诊治。上级医院要有向下转诊率,避免"只上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