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养老 > 广东惠州探索社区医养结合新模式
今年以来,一种最小型的医疗机构在惠州悄然萌芽。一处只有3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设有基本的处置室、诊疗室、消毒间,配有3名专业护士以及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有的还装有基本的康复理疗仪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种医疗机构是惠州市当前正在试点的社区护理站。护理站采取政府适当补贴、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可以为一定社区范围内的长者,提供生活护理、医疗护理、中医护理等专业的护理服务。护理站以提供上门护理服务为主,尽量满足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术后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作为社区医养结合的新尝试,社区护理站探索或将成为惠州打通专业护理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
上门护理满足长者居家医疗护理需求
膀胱结石手术后,74岁的洪婆经历着漫长的术后康复期。因为担心排尿不畅,她需要长期留置尿管,每个月都要更换尿管并进行膀胱冲洗。她家住在城乡接合部的小金口街道,即便到附近的小金口医院也有5里路程,每次换管都要儿子骑车载她过去。自从惠州市社区护理站试点——曾求恩护理站建了起来,洪婆在家门口便能就医。
最近3个月,洪婆都是自己去护理站换尿管,“方便又实惠”。按照这家护理站的收费标准,更换导尿管90元/次,膀胱冲洗30元/次,由于试点期间60岁以上老年人单次消费超过100元政府予以100元补贴,洪阿姨每次换管只要花20元。
在距小金口16公里车程的麦地片区,年已古稀的高伯也因为社区护理站试点享受到了便利。前阵子,高伯意外磕破了头,伤口需要定期换药。可是,疫情期间出行需要出示“粤康码”,孩子又不在身边,他去医院换一次药十分麻烦。在了解到护理站提供上门服务后,高伯的孩子为他联系到家附近的方舟护理站,两名护士会背着出诊箱到家服务。上门服务费200元,伤口护理25元/次,除去政府补贴,高伯每次换药会花费125元。
一位位“洪婆”“高伯”的故事,正是惠州市开展社区护理站试点的缩影。
去年,惠州市长者服务局(筹)(下称“市长者局”)以办理市政协提案为契机,开展社区护理站试点建设工作,公开招募及遴选试点机构;今年2月,全市3家社区护理站试点——方舟护理站、惠城曾求恩护理站、惠城广慈护理站,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正式对外开展服务。
这3家护理站均位于惠城区,有的分布在老龄人集中的老城区,有的分布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城乡接合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社区护理站更侧重护理功能。护理站团队由以护士为核心的各类护理人员组成,主要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术后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根据《惠州市社区护理站试点工作指南》,目前,护理服务项目清单共35项,不仅包括吸痰、留置/更换鼻饲管、静脉采血、压力性损伤伤口换药等常用的医疗护理,还包括床上擦浴、会阴部清洁等生活护理和穴位按摩、艾灸等康复护理。各个护理站试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清单范围内开展服务并根据市场进行定价。
“社区护理站的亮点之一是上门服务。”市长者局(筹)党组成员杨小敏介绍,护理站作为社区医养结合的重要平台,不仅能满足长者居家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的服务需求,也是打通专业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居家护理延伸“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开头难认可度高认知度低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的发展一样,惠州社区护理站试点工作不可避免地遭遇“万事开头难”。
南方日报记者走访3家社区护理站发现,护理站往往面积不大,一般包括1间处置室、1间治疗室,平时很少有长者光顾。即便是主推的上门服务,服务人群范围也相对有限。据统计,目前惠州社区护理站试点共开展服务348人次,其中上门护理158人次、养老机构内护理160人次、站内护理30人次。
对护理站试点来说,最难的是如何精准对接服务需求。以位于惠州市第五中学附近的方舟护理站为例,其运营以来共开展护理服务20人次,今年5月份才接到第一笔订单。究其原因,除了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因为推广难度大。“最开始根本不知道第一步应该怎么走,找不到人。”方舟护理站负责人甘爱华介绍,目前护理站的主要需求来源是医院的术后康复患者。
“认可度高,认知度低。”这是3家护理站试点现阶段共同的处境。各护理站相关负责人在受访时均表示,其实只要长者接受过护理服务,对服务效果的反馈都不错。
作为长期卧床长者的家属,家住河南岸的周飞虎是极少数主动找到护理站的案例。他的父亲87岁高龄,长期卧病在床,靠鼻饲管进食。由于出现了压疮和脓尿,急需进行专业护理,但搬动老年人极为不方便。周飞虎刚好在朋友圈看到“政府试点的护理站能提供上门服务”,便前去广慈护理站咨询。
这是广慈护理站的第一笔订单,他们安排了2名护士和1名医生上门护理。护士们不仅解决了老年人排尿问题,更换了鼻饲管,对压疮进行了处理,还手把手教家属如何使用氧气、如何给老年人翻身等。“这种护理服务太好了,尤其对我们这种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工作的人,上门服务可以省去不少烦心事。”周飞虎说。
可以说,惠州社区护理站试点工作初步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只是,市场化运作的护理站要长久地走下去,服务需求量也必须跟得上。除了精准对接需求人群的难题外,上门服务的费用门槛也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目前,3家试点护理站起步上门费为200元,有的护理站会加收交通费,也会根据派出人员的专业水平实行分级收费。等到试点满一年后,财政不再补贴护理服务,这样的费用门槛势必令不少长者对上门护理服务望而却步。
“护理站的收费标准是在市护理协会对周边长者的护理服务需求、支付能力等调研基础上制定的。”广慈护理站医疗总监郭林杰也很无奈,她表示上门费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平衡人工成本开支。“像是失能半失能这类行动不便的刚需长者,如果护理服务需求较多,上门护理其实是更实惠的选择。”
以周飞虎的父亲为例,他们一次上门服务共消费400多元,还收到了一张100元的补贴券可以用于下次消费。“如果去大医院处理这些,不仅要叫一辆救护车,还至少要搭上两个人一上午的时间。”考虑到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周飞虎觉得上门护理服务的收费完全可以接受。
探索“惠州模式”,依托医疗资源先做好社会效益
市长者局(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惠州有60岁及以上户籍老龄人口约50.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8%。预计到2025年,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龄人口将增长到65万,老龄化率预计会达到16%,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惠州市政协委员、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武彤彤在去年市“两会”上提出建设社区护理站的提案。“而且,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越来越紧张,像一些医疗护理服务功能更应该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武彤彤说。
不过,武彤彤也意识到,如果仅靠家庭来承担上门护理服务费用,由于支付能力有限,一般的长者难以形成对上门护理服务长期稳定的需求。这样下来,社区护理站便很难走得长远。
那么,如何才能让社区护理站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长者局(筹)试图在借鉴总结广州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惠州实际的发展模式。早在2018年,广州已在全省率先探索社区护理站试点工作,首批认定了39家护理站试点。据媒体报道,试点效果并非特别理想,经过市场选择存活下来的护理站大都是申请到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并本身具有医疗或养老背景的综合实力较强的申办主体。
因此,惠州从一开始就限定,申请社区护理站试点的单位主体应为“目前已对外开展服务的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并且已开设可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服务的诊疗科目”。“目前3家试点都是依托具有一定实力的民办医疗机构建立的。”杨小敏介绍,这种模式下,机构原有的品牌可以更好地帮助护理站在社区推广,而且在原本的医疗资源乃至养老资源的支持下,护理站不仅能减轻人员成本负担,提升综合服务实力,还能更精准地链接有护理需求的长者群体。
不过,不同的是,广州是我国长期照护险试点城市之一,同时还实施了高龄重度失能老龄人照护保险,可以分担家庭的护理服务支出,这为发展社区护理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惠州目前暂未实施长护险和高照险,可以说,社区护理站的发展土壤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即便每个护理站试点都可以获得2020年市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资金补助45.6万元,以及运营第一年的护理服务补贴,但这对护理站的长期发展而言仍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