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养结合 > 四、中医养生要诀(2)
吃了过多的营养药、滋补药之后,儿童的发育就会变得很不正常,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这个生理应该具有的一种状态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发生了生理变态,早熟了,这是很有害的。因为一个人的成熟跟他的寿命是有关系的,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短,并不是说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长,身体就越好。
所以现在这些营养品、滋补品,在青少年中间已经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危害,这完全违背了中医的养生理论。
顺其自然
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说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
什么叫做养生之道呢?就是循天之道养其生。一句话,养生就是顺其自然,因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循天道。
我有四句话,“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理有常理,顺其自然”,认识到这个,养生就好办了。
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
中医讲的养生是很值得探讨的,它还有“三理养生”这样一种说法。
所谓三理养生,就是从生理上、心理上、哲理上来养生。
什么是生理养生呢?这包括了好几个方面。首先是动静要适度。运动不能过分了,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适度的锻炼。而锻炼也不一定就得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有的人爬山心情舒畅,有的人散步就觉得很好。所谓动则养,是从生理机制上来讲的,动可以活络筋骨、疏通气血,但是动和静还得结合起来。静可以说就是适当的休息。
另外,动也不一定就是我们从表面上能看到的动,其实动也可能是内在的。有的时候,一个人表面上是静的,其实他内里还有动。比如说静坐,静坐是一个很好的休息的办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的办法。在静坐中,其实就有动,就是通过外部的静,让气在人的身体里面动起来。道家讲有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脉,气息有一个小周天的循环就有这个道理在其中。禅宗的坐禅,也是静中有动,它主要通过调身、调息再到调心。
至于太极拳,就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了。太极拳,我认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医和中国文化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刚柔结合的精神,是一种很好的生理养生的方式。
生理养生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食养。食养的关键是要营养均衡,同时也不要暴饮暴食,养好脾胃。刚才我讲了脾胃不好是可以引起种种病的,其实对一个人来讲,脾胃不舒服,也会使得各个方面都很不舒畅。
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脾胃不舒服,有时跟精神也有很大的关系。脾胃不好本身也会引起精神的不适。而如果能够调适好精神,也会使得脾胃舒畅。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生理养生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起居有常。
所以总的来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生理养生最重要的三条原则。
那么第二层养生的“理”,就是心理养生。心理养生,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调节你的情绪,就是调适好你的七情六欲。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七情。中医里讲,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种刺激后引发的。它有时候是一种生理的反应,不能说突然在我前面出现一个东西,我一点不紧张,一点不惊恐,不可能!所以我常常讲,一个人如果没有喜怒哀乐,就不能算人了。喜怒哀乐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问题是能不能调适好它们。中医主张对七情六欲应有所节制,就像孔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高兴不能过分;悲哀也不能过分。喜怒哀乐一过分都会伤害身体。能不能够调节好情绪,这就是一个心理的问题。
所以心理养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调适自己的情绪,不要有那种大忧愁、大悲哀,也不要有所谓的大高兴,太高兴就有可能乐极生悲了。如果能够保持七情不受干扰,能够保持一种平和心境的话,按照中医来讲,真气就能内存,人的五脏六腑的气血就可以调和流畅,那些各种各样的邪风,也就无法乘虚而入。这样的话,你的身体就可以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