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中医养生贴(一)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四,四时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影响。

  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五,四时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祖国医学是非常重视四时气候对人体疾病影响的,如《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说,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界六淫气候的变幻和转化所致。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总称为“六气”。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正常现象,对一切生物是有利的,也是必需的,如果气候正常,人又顺之,则两相得宜而健康成长;如果人不能顺应四时六气而逆之,就会出现贼害现象而罹致疾病。另一方面,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的顺序和程度发展,则可发生太过或不及,就如《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里所说 “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凡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或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这些反常现象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古人称这种太过与不及的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 “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为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意思是,人若与天地四时之气不相应,则将发生疾病。

  一般他说,六淫邪气致病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六淫邪气多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都从外部感受而发病,故把六淫列入外因中,并将六淫引起的疾病统称外感病。二是外感病的发生往往呈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可见它与时令关系比较密切,故又称“时病”。三是六淫致病,病初常有发热,故又有“外感热病”之称。四是由于时令不同,不同的气候变化将影响不同的脏腑,如《内经素问?咳论》里说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本句大意是,人与自然界是相参应的,所以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寒邪而致病,其轻微的,则为咳嗽,病邪较重的,则邪气入里面发生腹痛腹泻。因此,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气;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气;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气;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气;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气。五是风寒暑湿燥火在致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刘河间曾倡“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六淫致病,主要是上述五个特点,虽然是古人朴素的宏观的临床观察,但确乎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实践。下面仅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六淫邪气对人体的致病情况;

  第一,邪气不同,致病特点不同。

  如风邪的性质是动而不居,变化不定,为百病之先导,如《内经素问?风论》里说 “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指出一年之气候中,风无时不有,而四季中的温热寒凉之气多依此而侵袭人体,发生疾病,诸如风湿、风寒、风熟等无不皆然,所以说为“百病之长”。其致病特点,首先易侵于侵犯的体表,如《黄帝内经》里说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若风木之气太过,则会进一步影响脾土致病,如《黄帝内经》里说 “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对于寒邪为病,《黄帝内经》里说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若寒邪过盛,则会影响心受病,如《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暑邪致病的特点是令人多汗耗气,如《黄帝内经》里说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其发病症状多有心神闷乱,甚则暴死,若火热之邪太过,则肺受病。

  对于湿邪致病,中医认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又认为“因于湿,首如裹”,这些都反映了湿邪致病有重浊粘滞的特点。

  以上论述说明了六淫邪气由于性质不同,致病特点亦不同,中医学的“审因论治”即是从此出发而制定的治病法则。

  第二,季节性多发病。

  季节性发病是说,因为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如《黄帝内经》里说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等。不仅如此,中医还注意到四季发病的相互影响问题,如《黄帝内经》里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意思是,若冬天伤于寒邪,至春季发为温病;春天伤于风邪,到夏季发为飧泄;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发为疟;秋天伤于湿邪,冬季发为咳嗽。

  由上可知,《黄帝内经》里所说的“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的确是科学的,如果人们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因素适应不良,代偿不全,则可导致病理状态。六淫作为病因刺激作用于人体的方式不外乎二种 一种是上述气象因素先通过某些中间环节,然后再作用于人体而表现出季节性来,以昆虫为媒介的急性传染病是最好的例子。疟疾多见于夏秋两季,这与自然界蚊虫孳生的条件有关。恙虫病的流行与恙瞒的生长季节有关,故多见于六月至九月之间。其他如流行性脑脊膜炎多见于春季而属春温,流行性乙型脑炎多见于长夏季节而称为暑湿。另一种是气象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体感受器而产生生理的或病理的效应,其中机理当然比较复杂,但现代科学也有不少研究资料可供佐证。一般有以下几个作用环节

  第一是通过皮肤感受器接受气象因素的刺激。

  在人的皮肤内密布着多种感受器,它们能将作用于它的各种物理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通过中枢神经与全身发生联系,借以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人的皮肤温度直接受气象条件和热辐射的影响,它是与体温调节过程和保持热平衡有密切关系的基本生理学指标之一。气温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变化。当夏季炎热天气,如气温高于30℃时,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适应不良时,则导致疾病。例如,在高温环境中,中枢神经系统往往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反应迟钝、动作的准确性降低、嗜睡、致使工作能力降低并易发生工伤事故等。此时免疫力降低,血中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系统可见血温增高、血浓缩、粘度增大,心率增加、血压波动,心电图往往有所改变。由于大量出汗和氯化钠丧失的缘故,可见胃液中PH值降低。这类变化如果持续较久而没有得到良好的代偿,则可导致多种病理性反应。在美国有些地方、夏天遇上“热波”过境,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激增,并且“热波”期越长,悲剧越多。中医以暑为夏季之主气,夏天易患暑热,暑月中寒及中暑之类的疾病是有其生理与病理学基础的。

  反之,在冬季严寒环境中,如果气温低于7℃时,人体同样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由于寒冷作用于皮肤温热感受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液经皮肤的速度减慢,肢体亦相应蜷缩,因而机体散热减少。因皮肤遇冷就收缩致密,致密则无汗。与此同时,肝脏动员糖原的分解和甲状腺机能增强,总代谢增强,使人体产热量增加,如果这种适应反应发生障碍,或虽经代偿仍不足以抗拒寒邪时,则可产生寒病。

  第二是通过视觉接受光线刺激。

  现代动物学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受光周期控制的多种现象,如有人观察到在自然及实验条件下,光线的变化对许多脊椎动物的繁殖现象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季节可以造成生长激素和生殖腺激素的波动,它们在春天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日照长度增加引起的。他们认为,光线对生殖器官的影响是通过眼睛及前部垂体腺的“中间作用”。光线还可能有直接作用,甚至胎儿发育也受紫外线照射的季节性差异的影响。有人统计,5岁以内的孩童,在冬季出生的,龋齿佝偻病发病率比夏季出生的高一倍多。还有人认为,植物、动物,甚至人类的昼夜生理变化也与光线有关。

  第三是通过耳内的感受器接受气象因素的刺激。

  有人观察到,家兔血压在气压降低时降落,气压变化对母牛的产奶有影响,这些事实表明 气压可以引起体内复杂的生理反应。

  第四是通过鼻腔及其粘膜接受气象因素的刺激。

  长期的冷刺激可使鼻粘膜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形成干裂。有人指出,鼻粘膜分泌较多时与其中抗体浓度的增加是平行的。也有人认为,鼻粘膜分泌之抗体与血清中的分泌是平行的。因此,当相对湿度降至30%以下时,能使上呼吸道粘膜出现干燥不适感,并可产生粘膜的破裂和感染,中医称秋为燥金之令,常易罹患上呼吸道感染是有科学根据的。

  第五是内分泌系统参与了反应。

  当寒流来到时,可有利尿现象。这似乎由于,至少部分是由于垂体后叶抗利尿素发生波动的缘故。此时还可以看到甲状腺滤泡内毛细血管高度充血,滤胞中胶质消失。

  寒冷刺激时还可见到尿中17一酮类固醇波动,这是由于气象因素引起ACTH的波动而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的结果。

  湿温气流可使饥饿动物的血糖降低,其波动范围比冷湿或冷干的影响为大,这是胰岛素分泌发生变化的关系。

  值得指出,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上述引证仅仅借以证明六淫为病是有科学根据的。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门新兴的学科――“医学气象学”诞生了。这门学科是专门研究大气环境对人体作用影响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任务是探索自然和人工环境下人类生活的合适气象条件,保护人类免受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并且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增强人的体质,防治疾病和促进人类的生产活动,自1956年以来,国际上曾陆续召开了专门的学术会议,进行了有关方面的研究和讨论,目前这一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医学气象学主要认为以下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构成影响

气温 根据前苏联科学家的建议,依据不同的气温将天气分为七类 极热天气,大于30℃;热天气,21℃~30℃;暖天气,16℃~20℃;凉天气,11℃~15℃;冷天气,1℃~10℃;寒天气,0℃~一9℃;极寒天气,一25℃以下。

  上述七类气温对人体的影响是显著不同的,如高温可使人“中暑”,低温可使人“冻伤”、“休克”。一般他说,在适当湿度下,最适宜人体的气温是18℃~20℃。这个气温符合古人所说的 “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寒温中适,即指不冷亦不热的气候,这种气候人们会感到很舒服。事实证明,长寿老人多的国家和地区气温都比较适中。

  不但气温高低影响于人,气温的变化亦影响于人,人们常把气温变化用下列术语表示

  气温暴降――指气温降低超过4℃;

  气温降低――指气温降低在4℃以内;

  气温上升――指气温上升在1℃~4℃之间;

  气温剧升――气温升高超过4℃;

  一昼夜中由于地表受太阳辐射情况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变化。一日内最低气温是在4~5时左右,气温最高在13~15时。天气的急剧变化、气温的日变化辐度过大,都可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普遍减退,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使其对外界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因而容易生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气湿 即空气中的湿度,也就是空气中所含水分多少。它是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人体的健康亦有很大的影响。

  空气中的水分,主要来自雾天、水面、潮湿的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水分蒸发。其表示方法是相对湿度,这是最常用的湿度指标,为空气中绝对湿度与最大湿度之比,它能表示空气中水蒸汽的饱和程度。在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小,则空气中水分距饱和状态越大,水分蒸发就越快。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如在低温时,潮湿加强了空气对热的传导作用,使体热大量散失,故在低温潮湿的情况下,机体更易受寒冷的损害,易发生风湿病和支气管炎。此外,潮湿环境对结核病、肾脏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等病患者都有不良的影响。倘若在热环境中,相对湿度又太大时,有碍于机体蒸发散热。由上可知,相对湿度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大小,而要适宜。

  现代气象学认为,对人较适宜的湿度是

  在气温15℃~20℃时,相对湿度45%~55%;

  在气温25℃时,相对湿度应为20%。

  当湿度达到80%~100%时,空气很少能再吸收水分;而湿度太低时,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干燥,令人不舒服。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

  气流 空气流动形成气流,适度的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

  由于各地气温不同,气压存在差异,因而空气便由低温高压区向高温低压区流动。流动的方向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水平的。呈水平方向流动时称为风,平常以“风速”、“风向”来表示气流的状态。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以8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来表示。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