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让老龄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当下,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关于养老的深度变革,如何满足老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时代给民政人出的新考卷。临渭区将高位推动,规划引领,高标准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模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多样的养老‘软服务’,让越来越多的老龄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临渭区民政局党工委书记、局长王超锋说。
渭南市被民政部、财政部列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临渭区作为渭南市的中心城区,临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始终将其作为建设美好生活示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宣传、民政、财政、住建、人社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试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重大事项,高位推动改革试点工作。
同时,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为创建具有临渭特色的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成功经验,临渭区及时制定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意见、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全面构建涵盖设施盘活、财政补贴、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的政策框架体系,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很快,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可复制、可借鉴的“临渭模式”和“临渭经验”养老模式落地生根,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和老龄人多了一份养老的保障,随着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亮点一:“日间照料+托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需求,确保老有所养
“大家一起跟节拍伸展、抬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2020年12月20日,在临渭区解放办陕西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乐声响起,10多位老年人在工作人员小赵的带领下,一丝不苟地做保健操。这是临渭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仅临渭区60岁以上老年人就高达13.7万人,占该区总人口数的16.7%,“银发临渭”已经到来。
面对群众日益迫切的养老需求,临渭区以涉险滩、破坚冰的魄力和勇气,结合实际,全面深化改革,有机融合“日间照料、机构托养、居家上门”3种养老服务形式,满足了不同老年人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需求,在我市乃至全省形成了居家和社区养老“临渭模式”。
临渭区解放办陕西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负责人黄秀娟介绍,该中心是全区首家创建“三位一体”养老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示范性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目前提供日间照料、长期托养、居家养老等养老服务,满足自理、半自理等不同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
“目前,该区已建成‘三位一体’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0个,形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可解决老年人日间照料和居家上门养老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临渭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
“居家养老在身边,不但能和认识的老朋友经常在一起,而且离家近,很方便,真是养老不离家,留守不孤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龄人的关心。”说起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家住陕西路社区的张老太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推进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有七中心”建设标准,临渭区将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作为基本配置嵌入其中,包括休息室、棋牌室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同时,通过公开招标由专业养老机构介入并负责运营,让老年人在社区即可享受到高质量、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亮点二:农村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通过互助养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在城区养老服务机构“遍地开花”的同时,广大农村敬老院的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看着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不能安享晚年,很是揪心。”71岁的王京民老年人生活起居成了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子们最操心的事情。王京民是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村民,儿子们常年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村留守老年人。随着村里幸福院的投入使用,儿子们终日担心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娃们最担心我吃饭问题,现在有了幸福院,有了吃饭的地方,孩子们心里的顾虑也消除了,也能安心在外工作。”说起幸福院,王京民不住地称赞。
王京民说的是临渭区农村幸福院为农村老年人带来的实惠。
冬日的午后,记者走进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幸福院,庭院内干净整洁,院内配备了健身器材和文体设施,老年人们沐浴在阳光中,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有的下象棋,有的唠家常……时不时传来笑声,大家乐在其中,惬意而悠闲。
午饭时刻,走进幸福院餐厅里,冰箱、消毒柜等设施一应俱全,摆放整齐。厨房里一位手脚麻利的中年妇女在不停地忙碌着。不一会儿,凉拌黄瓜、西红柿炒鸡蛋、青椒炒豆腐,还有那热气腾腾的刀削面,更是飘着让人心醉的香味。老年人们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喜悦。
“我以前经常买好多馍、方便面,天天这样吃,见了方便面都难受。现在不用蒸馍、不用擀面、不用洗锅,在幸福院餐厅,可以吃到新鲜可口的饭菜,再也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了。”其中一名老大爷高兴地说。
和王京民一样享受幸福院带来的方便和实惠的还有很多贫困户和儿女在外打工的老龄人,他们现在过上了“大锅饭”生活,每天在幸福院餐厅吃饭,不仅饭菜美味可口,环境也舒心干净,再也不用操心做饭的事情了。
临渭区始终把关爱老年人、关注民生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龄人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着力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临渭区在农村建成并投入运营农村幸福院196个,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托式养老服务。
记者从《临渭区农村敬老院综合提升改造三年攻坚方案》中看到,临渭区计划再利用3年时间集中开展农村敬老院综合提升改造和规范运行,对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养老服务功能较全的养老机构,逐步转型提升为集长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服务为一体的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政府兜底养老对象服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上的所有老年人开放。
亮点三“:养老+康养”新模式,服务老年人与服侍亲人无异,实现“优而更乐”,让老年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为破解当地社会化养老困局,让老龄人在家门口乐享健康晚年,临渭区不断探索“医养”与“养老”融合转换,打造养老服务“临渭模式”。
在杜桥医养中心的康复部记者看到,今年82岁的庞建龙,经过复健,他已经可以扶着助步器行走。
护工王义霞说:“庞老刚来的时候,患有高血压、脑瘫,左侧腿不能动,行动不方便。后来经过我们专业护士的护理,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按时吃药,他的腿慢慢恢复了。”
“以前有病咱们都没有办法,一个人照料确实麻烦得很,在医院也得两三个人照顾。自从到这里后,我一个人一天到这里来转一下就可以了,老年人有医护人员的细心呵护和及时诊疗,身体比以前好多了。”在杜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