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养老 > 安徽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省政府连续5年将“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指标列入地市绩效目标考核范围;9个地市跨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下简称试点)行列;铜陵、合肥、安庆、马鞍山、池州、蚌埠等6城市先后在试点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近年来,安徽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让全省1146万老龄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丰富服务供给,完善养老服务网络
“过去我们只能在小区院子里或路边树下打牌,现在社区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场地干净、宽敞明亮,我们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隔壁还有医院,看病也方便。”家住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街道博山社区的罗荣贤老年人在做今昔对比时,幸福感溢于言表。
为满足社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安徽省分层分级、多措并举,不断丰富服务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2018年起,安徽省启动了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行动。“三级中心”即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行业监管、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培育等职能,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辖区内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链接等职能,社区养老服务站直接为老龄人提供就餐、康复等服务。到2020年底,全省“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
“自2013年起,我们将低收入老龄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纳入安徽省政府民生工程,对评估确定为轻、中、重度的失能失智老龄人,分档提高补贴标准,用于护理支出。截至2020年底,全省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发放对象达62万人。”据安徽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胡前义介绍,低收入困难群体及失能失智群体是政府重点保障对象。
在试点中,合肥市探索“互融互嵌”模式,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共建社区“老少活动家园”,为青少年、老龄人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马鞍山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刚性配建,回答了全市社区养老设施“建多少、建在哪”的问题;池州市构建“专业组织+帮扶单位+老年协会+公益岗位+志愿队伍+N”的养老服务网络,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着力政策引领,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从2018年开始试点到2020年底,安庆市、区两级财政已累计发放建设、运营补贴近4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9亿多元,引入国内多家知名服务企业入驻。
安庆只是一个代表。目前,安徽省有2800余家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培育了一批本土知名养老服务品牌。
“十三五”时期,安徽省进一步夯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构建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8年3月,省政府出台《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系列政策文件,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列为重要内容,政府通过财政扶持、税费减免、人才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十三五’期间,省级公共财政、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累计安排社会养老服务资金14.91亿元,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会力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给予扶持。”据胡前义介绍,在税费减免方面,2020年,各级税务机关为62家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164万元。在人才培训方面,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培训“十百千万”工程,2020年出台《安徽省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办法》,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年培训各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5万余人。
在省级政策的统筹引领下,安徽省各地市纷纷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合肥市财政累计支出4.67亿元,购买居家养老服务1953万次;铜陵市投入300余万元实施17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淮北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培育发展连锁化、品牌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蚌埠市通过“财政+慈善”方式,每年投入30万元公益创投资金,打造特色为老服务项目;池州市与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投入入职奖补资金32.4万元,打通人才输入和能力提升“双通道”。
强化要素支撑,推进服务提质增效
2019年10月,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湖社区,40台老年情感陪护机器人“小乐”免费发放给社区老龄人。“小乐”通过对接自主研发的养老系统平台,能够实现人机互动、智慧医疗等多项功能,还可通过语音识别,按照老年人意愿,推送新闻资讯、相声戏曲、心理辅导、视听娱乐节目等,让老龄人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优质服务。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保障、设施供给、技术支持、监督监管等要素是推进服务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改革试点以来,安徽省各试点城市、各级财政共投入15亿元支持该项工作开展。在总结各地推进政府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