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机制,从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打出用活政策、整合资源、挖掘需求、提升服务系列“组合拳”,构建起政府主导、镇街主体、市场运作、多元联动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路子,实现从“养老”到“享老”转变。
目前,西海岸新区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7处、服务驿站142处,培育引进养老服务企业5家,服务老龄人达到350万人次,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是政府主导,城乡覆盖,让养老服务网络建起来。西海岸新区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城乡统筹、信息支撑,高标准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织密织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
强化政策引导,筑实“设施网”。成立由新区工委、管委、人大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连续六年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区办实事项目。编制《青岛西海岸新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按照宏观控制、微观协调、政策引导的原则,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形成“一主两副七镇区”的养老设施总体布局。学习借鉴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先进经验,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6”政策体系,为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税费减免、建设补助、运营补贴、服务补贴等政策支撑。2021年,各级财政安排养老服务预算资金1.2亿元。
强化体系建设,搭建“服务网”。依托原日间照料中心、助老大食堂、农村幸福院、敬老院等设施,创新实施“1+N+6”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在每个镇街建设至少一处600平方米以上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辐射周边N处服务驿站,免费委托给养老服务企业市场化运营,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乐等六助养老服务。今年底,全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将达100处、服务驿站200处,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强化科技支撑,打造“智慧网”。充分发挥青岛市智慧养老管理平台作用,实现全区30家养老机构智能动态管理,运营补贴全部通过平台发放。建成全区居家社区养老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助老信息卡支付、手机APP等终端设备,实时监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情况。
二是镇街主体,注重统筹,让养老服务资源活起来。突出镇街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地位,强化党建统领,明确责任清单,统筹整合和配置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形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合力。
抓好资源整合。落实镇街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鼓励镇街通过新建小区配建、租赁闲置房屋、切分社区办公用房、盘活沉睡资源等方式,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场所保障。将党建与养老工作有机结合,依托社区党组织,整合老年大学、文化站、志愿者团队、社区网格员、学校等服务资源,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拓展为融助餐配餐、医疗保健、日间托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比如,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类服务对象(无子女或子女无照料能力的特困、低保、低保边缘家庭老龄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的低保、低保边缘老龄人),每天一次助餐,每月六次助洁,每季度一次健康体检,并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
拓宽服务范围。赋权镇街作为养老工作实施和统筹主体,建立涉老公共事务部门联动机制,夯实养老服务体系基础。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范围,在重点保障一类群体基础上,新增经济困难70-79岁独居老龄人和80周岁以上老龄人两大类群体,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由原先的1000名扩大至4万名左右。同时,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对象,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兜底群体扩大至在新区居住的所有老龄人,服务人数由2018年的3000余人提升到2020年的6.2万人。
深化医养结合。支持镇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取得医疗、医保等资质,将符合条件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享受相应补贴,依托长期护理保险为老龄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将医养结合向家庭延伸。比如,长江路街道荒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落实家护、巡护等长护险政策,针对失智失能老龄人提供康复护理、家庭保洁等“一站式”照护服务,已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约400人,其中长护险保障对象160余人。
三是市场运作,激发活力,让养老服务供给强起来。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做事,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激活丰富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供给,满足老龄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坚持市场运营。秉持建管分离、民建公助和公办民营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既相对集中,又充分竞争”和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面向全国引进培育供销联社、南京唯老汇、中康爱邻里等5家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