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夕阳红:从“养老”到“享老”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养老服务模式中,新型居家社区养老由于不会让老人离开熟悉的生活圈,越来越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青睐。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机制,从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打出用活政策、整合资源、挖掘需求、提升服务系列“组合拳”,构建起政府主导、镇街主体、市场运作、多元联动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路子,实现了从“养老”到“享老”转变。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前不久,王台街道西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业,这是王台街道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第9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该中心面积600平方米,可辐射周边6个村148名老人,按照建设五星级照料中心的标准,增设健身器材和休闲娱乐器材,实现智慧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满足老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中,新区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形成“一主两副七镇区”的养老设施总体布局。
同时,依托原日间照料中心、助老大食堂、农村幸福院、敬老院等设施,创新实施“1+N+6”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在每个镇街建设至少一处600平方米以上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辐射周边N处服务驿站,免费委托给养老服务企业市场化运营,为居家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乐等六助养老服务。
针对部分镇街养老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鼓励镇街通过新建小区配建、租赁闲置房屋、切分社区办公用房、盘活沉睡资源等方式,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场所保障。同时,将党建与养老工作有机结合,依托社区党组织,整合老年大学、文化站、志愿者团队、社区网格员、学校等服务资源,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拓展为融助餐配餐、医疗保健、日间托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目前,全区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7处、服务驿站168处,培育引进养老服务企业5家,服务老年人达到400万人次,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兜底服务让老人应享尽享
为让更多老人享受到优质养老服务,新区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保障范围,在重点保障一类群体基础上,新增经济困难70岁-79岁独居老年人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两大类群体,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由原先的1000名扩大至4万名左右。同时,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对象,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兜底群体扩大至在新区居住的所有老年人,服务人数由2018年的3000余人提升到2020年的6.2万人。
支持镇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取得医疗、医保等资质,将符合条件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享受相应补贴,依托长期护理保险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将医养结合向家庭延伸。“长江路街道荒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落实家护、巡护等长护险政策,针对失智失能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家庭保洁等‘一站式’照护服务,已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约400人,其中长护险保障对象160余人。”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宋延斌介绍。
在激活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方面,新区将体验式消费等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养老服务,建立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消费引导金制度,对经济困难的独居老年人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每人每月给予服务企业100元的消费引导补贴,服务企业可以使用消费引导补贴抵扣部分费用,消费引导补贴如果在季度末没有抵扣完毕则清零,从而实现了政府补贴由“补床头”“补砖头”向“补人头”转变。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0万余名老年人办理居家社区智慧养老卡,带动养老服务业产值由2018年的6900万元提升到2020年的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