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多措并举建设多层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核心阅读
建设“一刻钟”
居家养老服务圈、“中心带站”搜集养老需求精准匹配服务、智慧平台养老数据实时监测……各地多措并举,逐步形成区县、街道、社区等多个机构和家庭相互支持的多层次居家
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
设施步行可及 服务全面完善
上午10点半不到,家住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乌塔社区的赵毅大爷就来到安泰街道
智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食堂。从家出发,赵大爷走到这里只需3分钟。
自己孤身一人,过去,赵大爷吃饭问题最头疼——怕麻烦、不爱做,常常就糊弄着吃。
2021年10月,福州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同月,福州出台《福州市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方案多次提及兼顾老年人的便民诉求。今年8月,福建省明确提出构建城区“一刻钟”
居家养老服务圈,在养老服务、看病就医、文化体育等方面进一步满足老年人需求。
安泰街道地处福州市中心城区,下辖4个社区,老年人口多。以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契机,安泰街道根据辖区内老年人口的分布,考虑最适宜老年人的步行时长和距离,挑选街道中心点,建设安泰街道
智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社区长者食堂离家近、菜品营养清淡,一餐10元,10多个荤素菜可选。非就餐时间,食堂就地变身“学堂”,老年大学的老师常来开设老年课堂。食堂二层,就是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住着27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10多位护理人员全天候守护着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附近老人有需要,也随时可以过来寻求帮助。
医院、影院、美食街、商圈、街头公园、健身广场……“统统步行就到。”赵大爷说。如今,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标准实现全区覆盖,以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主体的养老服务网络越发完善。
“我们虽然老了,可也得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你说是不?”赵大爷笑得开怀。
“中心带站”服务 精准匹配需求
“婆婆身体怎么样?我们中心接到了您的离床报警。”
“没事!我只是去厨房喝了点水,不用担心。”
家住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百节社区的谢奶奶今年93岁,腿脚不便,子女不放心其独自在家。百节
社区养老服务站助老员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其安装家庭养老床位,通过床带、手环和可视对讲等智能设备,实现对老人的24小时智能看护。
“‘中心带站’模式就是把各层级资源打通。由站点搜集家庭的各项养老需求,需要哪种服务,便由中心精准匹配。”巴南区民政局副局长陈云峰告诉记者,为了全面提升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巴南引进14家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对区内建成的304个城乡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镇街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个、
社区养老服务站112个、村级互助养老点172个),通过“中心带站、服务进家庭”模式实行社会化运营。截至目前累计服务超52万人次。“家庭个人养老能力有限,站点资源也有限,我们就用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力量来弥补。”
家住巴南区花溪街道的杜华君老人,今年63岁,因意外失去自理能力,家人将其送入花溪街道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托管,中心专业的医疗照料,让杜华君老人半年便痊愈。如今杜华君老人选择搬出家,住进中心养老。中心有书法、防跌操、声乐等多种老年兴趣班,还经常有一些文艺汇演、集体生日等活动,杜华君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意思。
花溪街道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与18个
社区养老服务站和2个村级养老互助点管理相联、资源互补,实现护工团队、医疗团队、文娱团队等人力资源服务下沉。在花溪街道红光
社区养老服务站,记者看到,10多位老年人正依次进行中心护工团队的健康检查。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刘隆碧对
社区养老服务站竖起了大拇指。“从家里走到
社区养老服务站,只用8分钟。中心工作人员时常送医疗到站点,态度好,服务也周到。”刘隆碧腿脚不便利,现在每天都会定时来养老服务站做理疗。
以老人居住地为中心,巴南通过“中心带站”模式,画出了一个个“一刻钟养老圈”。这背后,还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政府通过无偿提供场地、延长租期、租金优惠、资金补助等方式委托社会运营,鼓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采取“线上抽检+线下实检”方式,对运营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估,保证社会化服务优质可持续。
同时,政府监管也不缺位。在巴南区智慧社区
智慧养老云平台,一张大数据图让全区养老阵地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实现养老服务全流程网办,
居家养老服务数据实时监测。
支撑网络立体
居家养老便利
中午11点不到,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华花园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银发助餐点里,陆续来了10多位老人。今天的菜单已贴在了窗口醒目位置:除了5个套餐之外,还有两大荤两小荤两素菜可供选择。67岁的社区居民王永银在机器上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