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养老网讯:日前,《瞭望》杂志对翟振武先生做了一个采访,主要针对中国目前正在探索发展中的养老产业以及中国还在酝酿中的计生政策。人口的增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人口组成结构的变化,这到底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瞭望》:对于“人口红利”消失的焦虑有没有必要?
翟振武:“人口红利”指人口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时间段。有人口红利的时候,我们要利用;人口红利消失后,反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升级的换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倒逼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使社会更加和谐。
拼人口数量的时代已经远去了。美国人口才3亿,但却是超级大国。西方发达国家总共7.7亿劳动人口一年创造36万亿美元的社会财富,而中国9.3亿劳动人口2010年GDP为6万亿美元。我们不能靠“多生孩子”来发展经济、支撑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现有人口数量基础上,要靠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比较优势。
《瞭望》: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能够缓解“人口逆淘汰”的情况吗?
翟振武: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抑制了农村的生育,从平均生育6~7个孩子下降到1.5个,而城市从平均生育3个孩子下降到1个。农民为计划生育作出了更多的贡献和牺牲。从30年的历史长度衡量,农村和城市人口增长率的差距不是扩大了,而是缩小了。因此,计生政策并没有导致和加剧人口的逆淘汰,相反它延缓了人口的逆淘汰。
而改善“人口逆淘汰”问题,改善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主要还要靠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靠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靠让农民少生孩子、城市人多生孩子。
《瞭望》:放眼中国未来20~50年的发展,怎样的人口结构是最为理想的?
翟振武: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倾向于倒金字塔型。塔顶的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塔基的新生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这个情况已经不可避免,即使现在调整生育政策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口结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增长那么快,决定了现在和未来老龄人口增长速度也会非常之快。到2040年左右,中国达到4亿多老龄人口的高峰值后,老龄人口会逐步下降,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也可以说,40年之后的人口结构,要比现在和近期的人口结构好,这是肯定的。
欧洲国家“桶型”的人口结构,呈现出“直上直下”的特征,是一种人口可持续增长的结构,也叫做“稳定人口”,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在持续稳定的基础上,如果人口数量每年略有减少,实现“缓慢的负增长”,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