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养老网讯: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劳动力结构快速老化和不平衡。仅就目前统计情况看,中国还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受特殊计划生育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生育意愿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和复杂。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发达国家是富了即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时,自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而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800美元,可谓是“未富先老”;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国未富,人先老”,“银发中国”的提前到来,使养老问题迫在国家的眉睫,迫在民族的眉睫,更迫在每一个家庭的眉睫。“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理念已经被现实生活颠覆。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养老服务业的滞后,诸多现实对养老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未雨绸缪,来应对养老。
本期人民论坛杂志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共同探讨21世纪“养老服务业发展战略”这一世界性难题,并将精彩观点为您一一呈现。
辜胜阻: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又有利于填补我国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要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供给主体多元化,创新养老模式,丰富养老服务内容,繁荣老年用品市场。
柴效武:养老服务业“三三制”构想
人口老龄化时代,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确定后,还应当严格界定养老福利、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三个界限;淡化乃至逐步消除关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地域、部门和所有制三个方面的界限;在搞好居家养老管理系统、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以房养老、基地养老和农宅地养老等三种新型养老模式。
穆光宗:老年事业福利性投资逻辑
老有所养是最现实的“中国梦”。中国要大力加强老年福利事业的投资,中国的方向是发展政府主导型、财政补贴型、福利普惠型的养老机构,突出社区安养机构和专业老年护理院在社会化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走福利补贴、福祉共享的道路。政府应该牢牢把握住“养老福利化高于养老产业化”的战略取向,追求养老的社会效益,提高养老的社会福利。
杨燕绥:银发经济发展战略三大指标和时间表
中国可能在2025年即提前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且未备先老。中国亟待按照老龄社会时间表,倒计时地制定银发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人均GDP福利相关性原则,实现即老即富的发展路径。
胡仙芝:养老体系建构不能追求“高大上”
鉴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多层次的养老体系不仅是当前的现状,更是今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选择。因此,在养老体系的构建和改革方面不能一味地求高、求全、求纯;相反,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种形式的优势,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多策并举,建立健康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养老体系。
唐钧养老地产:应重“养老”,轻“地产”
养老服务和做房地产绝对是两回事。中国的房地产商把房子建成后通过营销卖出去,这桩生意就基本了结。但养老不同,服务需求源源不断,而且会逐步升级。老人现在很健康,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会逐渐地部分失能直到完全失能。
特邀专家: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汉大学教授辜胜阻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柴效武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博导穆光宗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杨燕绥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
主持人:
徐艳红 潘丽莉 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