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老龄化人口增加 养老服务待提速
太和养老网讯:全国老龄化人口急剧增加,加快养老服务刻不容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民生目标,社区养老服务业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加快发展的步伐。
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优势
居家养老管理系统、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组成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社区养老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大力提倡与发展。
第一,相对于居家养老管理系统而言,不同代际人员的生存状况客观上提供了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机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部分老年人口不论城乡之别其自身的经济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具有消费养老服务的潜在支付能力,形成了基数巨大的对于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与此同时,中青年阶层却日益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生活压力,对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除了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照顾之外,多数人是心有余力不足,无暇亲自参与对老年的日常养老服务。这样一来,居家养老管理系统虽然为大多数家庭所接受,但往往有现实难处,这也为社区养老服务等新兴的行业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机遇。在国家鼓励、老年人需要、中青年无暇的情况下,社区养老服务业有着发展的肥沃土壤。
第二,相对于机构养老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与机构养老的参差不齐客观上有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在相当部分的中国人眼中,福利院等机构养老意味着家庭关系的物理与心理分割,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子女也在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上背负较大的心理负担。另外,机构养老服务大多注重了营利性,其服务质量难免参差不齐。这样一来,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子女不放心老年人参加机构养老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社区则与此不同,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熟悉感强,认同度高,以社区服务的形式为居家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具有兼顾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养老服务的融合优势,可接受性明显高于机构养老。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刻不容缓
首先,老龄化提速倒逼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化的待解困局,在中国又尤为问题突出。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3年,60岁以上人口已达2.0243亿人,占比14.9%。保守推断到2015年,中国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将达2.21亿人和1.6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和12%,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人口老龄化提速明显,加之基数巨大,更使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于全球。
与此不协调的是老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15年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管理系统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建设目标。实际情况是,2011年至2013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拥有床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的各项指标都呈现增长势头,但整体上养老事业发展还是不快。仅就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指标而言,2013年底仅为24.4张,离2015年设定目标还有20%以上的差距,人口老龄化提速要求老年服务产业加快发展步伐。
其次,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存在明显不足。
就社区养老服务而言,虽然在政策中明确了其重要性,但是资金不足、服务项目不全、人才不足成为发展中的显著短板。到2013年底,全国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仅为64.1万张,供需矛盾突出,远远适应不了需要。在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方面,目前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大部分地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有限的街道补给和社区办公经费抽用,投入少导致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异常缓慢。在服务项目方面,表现为硬件设施缺乏、精神层面服务更少。大部分社区少见老年人康复、保健方面的设施,针对老年人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如旅游、咨询、娱乐等服务项目更是缺乏。在养老服务人员自身素质培训方面,很多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还是在凭人道主义精神和以往家庭护理经验在工作,缺乏必要的、专业的服务训练,其薪金待遇自然也不高,也相应地会产生比较多的服务人员流动,不可避免降低了养老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对策
加快发展社区养老,离不开政策、人、财、物等多方面的要素。目前三个国务院文件所体现的政策支持的力度已经很足,需要在资金、人员、服务方式上打破瓶颈,才能创造社区养老快速发展的局面。
(一)以付费制为基础,有效拓宽资金来源
当前的社区养老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资助、福利彩票基金投入、社区企业留成、社会慈善捐赠等渠道,除了福利彩票前景可观之外,其他几项来源在短期内难以看到迅速的增长趋势。必须以付费制为基础,有效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