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金替代率预测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养老金替代率的定义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职工在工作期间缴纳一定费用形成养老基金,退休后领取一定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领取的养老金是否充足,直接决定了退休员工退休后生活的质量。
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养老金是否充足的一个合适指标,而且是进行养老金制度与国别比较的的重要指标(Whiteford,1995)。养老金替代率是养老金收入和某种工资收入的比值(余桔云,2015),因为很多养老保险制度会参照职工工作时的工资水平确定养老金给付水平,这种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替代”关系(王亚珂,2013)。
从现有文献来看,计算养老金替代率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经验式”,即从经验上直接比较现有退休者养老金收入与在职职工的工资水平,此类研究国外较多(Atkinson,RainwaterandSmeeding,1995;Burniauxetal.,1998;DisneyandJohnson,2001),但是国内研究较少,因为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另一类是“制度式”,即计算特定养老金制度下退休时的预期收入和某种收入的比值,比如和个人退休前收入的比值,这种替代率也被称为目标替代率。
“制度式”养老金替代率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此类研究都非常丰富。比如随着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国外学者对于养老金制度及其变化做了深入研究(Whitehouse,2003;OECD,2005;OECD,2011)。国内主要是对不同养老金制度的替代率进行测算和比较,比如王晓军(2002)使用替代率比较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1997年和2005年制度规则下的保障水平。王晓军和乔杨(2007)利用替代率指标分析和比较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差异。邓大松和薛惠元(2010)测算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不同缴费档次下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养老金替代率是养老金收入和不同收入之比,收入不同替代率的含义也不同,较为常见的替代率有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目标替代率、相对替代率(或称为养老金相对水平(王亚珂,2013))、缴费工资替代率等。其中,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人均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从总体上反映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关系。目标替代率=本人第一年领取的养老金/本人退休前一年的工资水平,反映参保者参加某种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前后收入的变化。相对替代率=本人第一年领取的养老金/本人退休前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反映了个人退休金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的高低,可以有效衡量养老金收入的充足性。缴费工资替代率=本人第一年领取的养老金/本人退休前终生(或某一段时期)的平均工资,主要强调效率,即退休金收入与个人的贡献相联系(余桔云,2015)。
虽然替代率的定义较多,但是国内绝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是使用的目标替代率和相对替代率。国际组织可能略有不同,比如欧盟使用的是理论替代率,即假设一位工作40年,并且在65岁退休的男性在退休后的替代率。虽然这种替代率在尝试获得接近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替代率,但是考虑到性别(女性比男性替代率低)、工作年限等因素,这种替代率不足以表明社会的平均状况。还有一种总替代率,即65-74岁退休人员的个人养老金收入中位数与50-59岁的就业人员的收入中位数之间的比值(AaronGeorgeGrech,2013)。
养老金替代率的合理范围
养老金替代率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因为要保证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替代率不能过低,要保证工作期间正常的消费水平(缴费比例不能过高)和国家养老体系的负担(财政负担不能过高),替代率也不能过高。
世界银行认为“对于一个典型的全职工作者,在强制性缴费的系统中,税后收入的替代率应该在40%至60%,低于40%退休人员在无收入来源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水平,高于60%国家
养老系统无法负担,很可能会在未来消减福利。AaronGeorgeGrech(2013)研究发现,OECD国家中有部分国家低于40%,也有部分国家高于60%。国际劳工组织第238号公约认为替代率最低应该为45%。
国内来看,我国部分文献使用两期跨期叠代模型(OLG)计算出了我国最优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杨再贵,2008;张迎斌,2013),部分文献通过计算满足我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消费支出,测算出了城乡各自的最低养老金替代率(黄丽,2015)。
养老金替代率的分析和预测
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预测和比较不同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比如林东海、丁煜(2007)测算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1997年和2005年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发现在同样的精算假设下,改革之前的养老金替代率要明显高于原来预计的目标替代率。邓大松、李琳(2008)根据国发26号文及38号文件,依据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模型进行测算,并对影响其变动的制度内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发现国发38号文件的个人账户激励效果十分显著,分配效应减弱,有利于现行退休制度的改革。余桔云(2015)测算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并轨前后的替代率水平,发现并轨后不同收入水平下员工的目标替代率均有所下降。部分文献测算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不同缴费档次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贾宁、袁建华,2010),研究发现,参保年龄、缴费档次的选择、收入增长率和缴费方式等都对个人账户替代率水平有较大影响。还有一些文献估算了我国企业年金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郑婉仪、陈秉正,2003;刘昌平,2005)。王亚珂(2013)则测算了企业职工、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新农保的目标替代率和相对替代率,发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最高,新农保替代率最低。不同于前者对于不同参保群体之间养老金水平的比较,HuoyunZhu和AlanWalker(2016)研究了我国目前养老体系下性别、区域、家庭收入不同带来的不平等现象,发现男性替代率各方面都高于女性,发达地区养老金水平高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富裕或有高人力资本的家庭养老金水平更高。
总结而言,这部分文献对于养老金替代率的测算和预测,主要是基于对应养老制度(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在对工资增长率、工作年限以及通货膨胀率等作出假设的条件下,通过建立精算模型,测算不同养老金制度以及改革前后的替代率,并进行比较以及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影响养老金替代率的制度内的因素。不过也有文献并非对相关假设做出假设,而是通过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比如使用微分方程、高阶函数建立了预测远期社会平均工资及职工在职时的工资模型,在预测工资的基础上计算和预测替代率和养老金的收支平衡问题(替代率的计算基于企业职工缴费和计发办法)(吴菊凤,2012)。
第二部分是考虑了制度外的因素,比如老龄化、二胎、延迟退休年龄等对于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张迎斌(2013)通过跨期叠代模型分析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最优替代率,并分析了老龄化对于替代率的影响,老龄化比例由人口增长率和存活概率决定,结果发现,人口增长率越高,最优社会统筹替代率就越高,而个人账户替代率越低;存活概率越高,最优社会统筹替代率越低,个人养老金替代率越低。严成樑(2017)通过构建包含延迟退休和财政支出的跨期叠代模型,考察延迟退休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延迟退休和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比例上升使得养老金替代率上升。延迟退休使得储蓄减少,这又使得均衡状态的资本和工资收入下降。延迟退休通过工资收入下降的渠道对社保收入具有负面影响,通过增加社保缴纳人数渠道对社保收入具有正面影响。刘银宝、韦樟清(2018)通过构建构建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来探讨退休年龄对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可使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几十年中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0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此后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根据预测,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从目前的12%,通过30多年的时间迅速提高到30%,在206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量有可能下降,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依然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在33%的高位,一直要持续到21世纪末。随着人口赡养率不断提升,以第一支柱为主的养老金体系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财务可持续性压力,对养老金替代率进行预测具有重大的学术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