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多方协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都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并逐渐走向峰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2.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规模超过两亿的国家。
放眼世界比较发现,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更早、老龄化程度更严重。根据联合国预测,2035年日本、意大利、马提尼克(法)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30%,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老龄化程度位于世界前20名,我国大陆地区排第65位。发达国家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进入老年社会,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我们不得不重视这种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矛盾与问题,比如快速提高的老年抚养比、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高龄老人的医疗服务、失能老人的看护等等。
但是,在意识到问题与矛盾的同时,我们需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重新界定老年人口标准,从主观上改变60即为老人的心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且增长速度也不断加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零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8.55岁,较1982年提高0.78岁;2000年再次延长2.85岁,提高到71.40岁,2010年和2015年分别再次提高到74.83岁和76.34岁。
随着零岁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以60岁为老年人界定的初始年龄,以零岁预期寿命为终点,60岁与零岁预期寿命的差值占零岁预期寿命的比重从1982年的11.5%(7.77/67.77=0.115)提高到2015年的21.4%。如果以65岁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其与零岁预期寿命的差值所占比重从1982年的4.1%提高到2010年的13.1%,2015年再次提高到14.9%。这证明继续用“60岁”或“65岁”作为老年人口的标准过于年轻,尽管客观、便于比较,但是已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未来还需要根据人口情况的变动做进一步调整。
通过对老年人口标准的重新界定,可以让人们从主观上意识到自身健康状况及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劳动能力等的不断延长,改变群众“60岁即为老年人口”的传统观点,这应该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最关键、最核心的第一步。
第二,创造有助于老年人发挥余热的社会环境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提高退休年龄、发挥老年人余热是最直接的方式。延迟退休年龄,在短期内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有效措施。但是从长期看,如果单纯推出这一项政策将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我们需要制定政策体系、推出配套措施,让人们意识到延缓退休作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从而积极主动重返劳动力市场,并扭转“延长工作年限弥补劳动力不足”认知的被动局面。
充分认可老年人的“生产力”。延缓退休是老年人通过社会劳动发挥余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但老年人的生产力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劳动服务。老年人在家中照顾孙辈子女,使得育龄妇女从照护婴幼儿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维持市场劳动参与率,这是老年人的“家庭生产力”。政府、社会等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认可老年人的“家庭生产力”,例如,对帮助子女照料婴幼儿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补贴等。
第三,构建全方位的养老供给体系
人口老龄化在未来一段时期会长期存在,考虑到老年人的传统心理和情感需要,以及家庭规模缩小、劳动力参与率提高带来的家庭照料资源不足等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居家+社区”的养老模式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断扩大的养老照料和养老服务需求,这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最适合的养老方式。
在“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中,建议仍旧以“家庭”作为主要的养老场所,同时,逐步将社区小型养老服务机构融入社区,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服务和短期照料服务,使得老年人在社区内就能接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与此同时,对老年人的住房及所居住的社区进行必要的室内与室外改造,例如安装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呼叫系统,方便老年人与家人和相应服务机构的及时联系。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过程中,随着高龄、失能、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与医疗问题必将成为健康老龄化战略实施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有养无医”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为一些患病老人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笔者建议,未来应快速发展医养结合,推进健康社区治理,在“居家+社区”养老的同时,以社区为依托,创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社区环境;社区医院应积极跟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将养老与医院连接起来,二者无缝连接、形成合力,做好对社区、居家老人的健康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计生基层网络,加强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的合作。
同时,重视农村和小城镇养老问题,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农村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老龄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型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低,劳动力人口外出加剧了农村养老照料问题。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关键链条,其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服务较农村地区具有明显优势,也是未来返乡农民工的主要承载地。发展小城镇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可以作为未来返乡农民工、就地城镇化居民、周边农村居民养老的理想之地。
第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老年生活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就会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老年生活需求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既包括对健康、半自理、失能等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的服务,也包括对不同收入程度的老年人服务。相应的,除了上门送餐服务、收入服务、一般护理服务、家务服务、家庭保健外,还应该包括入户探望、紧急响应、贫困收容、法律咨询等,即不仅要从物质上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更要从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体现人文关爱。此外,绝大部分健康老人不仅需要照料、医疗等服务,越来越多的健康老年人追求学习、社会参与、休闲旅游等服务,这正是养老服务及养老产业需要不断加强的。
健康是老年人最大的愿望,健康服务是老年人最大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从之前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逐步向保健、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等多元化发展。另外,老年健康服务内容将随各式各样的需求进一步细分,高龄老人、单身老人、空巢老人、居家的病残老人等规模不断增大的各种特殊老年人群体,将会对社会提出更多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针对老年群体的多元需求,应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个人意愿,整合家庭、社区和机构照护资源;在服务内容上,失能老年人需要得到的长期照护服务,不仅包括医疗保健和生活照料,还需要得到相应的精神慰藉;在服务方式上,做好各种转变之间的过渡衔接工作,使长期照护服务更具有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