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是世情国情,加强养老体系建设既是民生所系,又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日前,市政协就“加强我市养老体系建设,助力打造医疗康养高地”开展广泛协商议政。
截至2018年底,我市60岁以上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2.6%,到2020年将达到25%,提前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适应形势变化,未雨绸缪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成为一项事关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的民生大课题。同时,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0万亿元,将超越房地产业,成为第一“朝阳产业”,抓住养老产业发展的大势,将会培育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我市地处京津冀和东北三省的腹地,如何将分散在医院、机构和家庭的医、护、康、养服务整合,为老年人提供全过程、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将成为经济转型关键。
看现状:“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良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我市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良性发展格局。一是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规划引领、政策调控、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医疗保障等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2018年省市两级投入专项资金4200余万元,2019年省级下达资金1599万元,并专门安排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启动资金110万元。二是居家养老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在市中心区建设了42个75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完成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升级改造,逐步建立起“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各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关停了25家存在安全隐患、又无法整改的养老机构;28家社会办养老机构被评定为星级养老机构;242家养老机构录入全国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系统;对全市150名社会办养老机构负责人、240名养老护理人员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四是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加快推进。全市93%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89.6%的医院开设了老年人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了涵盖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在内的多层次医疗康养服务体系。
找差距:把脉问诊七大问题凸显落差
通过调研,市政协认为当前我市养老体系建设还存在七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一是老龄化趋势加剧与养老服务发展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养老机构登记入住人数仅占全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仅为0.72%,但倾向于机构养老的老人比重达12.13%,现有产业发展速度很难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未来的5到10年,将迎来养老产业的需求高峰,如果不未雨绸缪,养老服务供给将形成巨大缺口。二是养老供给形式单一,难以适应养老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新形势。目前,我市养老机构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产业化还处在发育起步阶段,特别是像首佳健康城这样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机构很少,更缺乏像廊坊燕达国际健康城、上海颐家等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和平台,影响了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化水平低,居家养老服务整体处于自发、无序的低水平状态。目前,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发挥不足,居家老年人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社会养老服务组织之间存在碎片化现象,居家养老只能维持在满足基本养老的自发状态。四是机构养老区域布局不合理,供需不匹配,存在结构性失衡。养老服务供给的市场化高端服务不足,政府兜底的敬老院提供服务过于低端,难以满足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一床难求”和“半数空置”现象并存,结构化矛盾迫切需要解决。五是医养结合对社区、家庭延伸不够,难以适应高龄、失能老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强烈需求。目前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仅为28.75%,医养供给明显不足,医养融合度不高,养老机构与医保报销的通道尚未打通,抑制了老年病患者在养老机构选择就医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健全的长期护理险以及医护险,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此外,医养结合对社区、家庭延伸不够,对失能失智老人的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医护服务的需求。六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活力不足、运营困难。目前,政府建设补贴、床位补贴未到位或没有的均超过半数,69%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表示现有资金无法维持正常运行,52.46%的农村幸福院存在资金困难。成本高企和盈利状况不佳的矛盾,导致社会资本对养老产业投入信心严重不足,缺乏运营热情。七是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人员普遍缺乏。受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市养老服务行业人才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7.81%,进行过岗前培训的不足33%。总的看,我市养老服务业与长三角等先进地区相比有落差,与省内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相比有落差,与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相比也有落差。
提思路:八项建议助力医疗康养建设
在资政建言方面,市政协提出了八项建议。
①在政策落实方面:全面深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唐山市打造医疗康养高地实施意见》,切实解决“卡脖子”政策问题,打通政策难点、痛点、堵点。
②在科学规划方面:科学测算需求侧,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制定全市养老体系发展规划,构建覆盖全市、纵向贯通、横向互补的医疗、康复、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建议依托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打造市级重点打造高端养老机构,布局3-5家,总床位数0.5万-2万张床;依托县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打造县(市、区)重点打造中高端养老机构,布局20-100家,总床位数2万-5万张床;依托专科医院、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打造乡镇街道社区重点打造普惠型养老机构,布局1000-2000家,总床位数5万-10万张床。另外布局700-150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短期或日托式床位0.7万-1.5万张床。总计全市按需求侧测算需要布局养老机构1100家-2200家,总床位数8万-17万张床。
③在服务品牌方面:引进有实力的大型公司投资打造高档次的机构养老品牌,培育或引进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打造养老服务品牌,扶持打造各类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品牌。建议参照廊坊燕达国际健康城模式或唐山首佳健康城模式,采取“综合医疗+先进康复+高端养老+地产开发”模式,打造市级高地;参照唐山仁德、上海红日、光大汇晨等模式,采取医养结合+(康复、智慧、连锁等)模式,打造县区高地;采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方法,从打造智慧养老三级、四级平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