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老龄化并不可怕,也不必过于担忧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日前,在盘古智库举行的“关注农村养老多些雪中送炭”论坛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指出,农村老龄化程度重于城市,农村养老困难更多。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付出的代价很大,改革开放40年,农村其实付出的代价更大。”中央党校教授钟国兴说,现在由于大量并校,农村的孩子上到三年级,有的每天要走20几里的路才能上学。“学校合并后,一个县里高中就那么两所,而且都在县城。孩子都住校,即使家里有孙子、孙女的老年人也见不到孩子。”
中公教育集团医疗项目部总经理赵勇来自农村。“现在农村留守老年人吃饭是一个问题,医疗也是问题,另外还有孤独的问题。”赵勇说。
盘古智库老龄化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佳说,伴随农村人口不断往外走,农村传统生态破坏掉了。需不需要在乡村振兴中替老百姓想办法恢复这种生态,让以前的生态运行起来?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是制度问题和财政问题?还是文化问题?实际上可能都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袁瑞军去年做了大半年农村养老驿站调研,他发现,在养老方面国家投了不少钱,也出台了一些补贴政策,但是很多制度不配套,缺乏整合能力强的机构参与,需要制度创新。
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认为,农村老年人支付能力非常有限,养老年人群分散,不适合像城市一样建立一套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亲情和邻里方式在低成本服务方面进行尝试和创新。而于建伟则建议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标志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从五个方面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二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三是打造高质量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专家认为,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也不必过于担忧,在夯实经济基础方面,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在应对劳动力短缺方面,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促进人口数量型红利向质量型红利转变,确保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规划》提出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依靠科技创新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就会减弱。
在专家看来,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或者成功老龄化的核心是把老龄人作为社会主体。现在很多人说自己家就有老龄人,照顾太多了好像就成负担了,我们要把这个关系摆清楚,要将老龄人视为财富。另外,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还要求我们要树立老龄事业的发展要靠产业支撑的观念。
专家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进步的结果,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愿望,老龄化尽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我们梳理一下不难发现,1864年法国就进入了老龄化,没看到哪个国家因为老龄化而使国家和民族走向衰落。日本是最典型的例子,尽管面临很大挑战,但总体上发展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