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民政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披露:泸州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到去年底,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01.87万人,这意味着,每5人中就有一名60岁以上的老龄人。
老龄人在增长,配套服务也要跟上,泸州打算如何做好养老服务?
答案,是进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推动智慧养老发展,建特殊困难老龄人数据库,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等系列举措,集中破解一系列“堵点”“难点”问题。
这是记者12月19日从泸州市民政局获悉的。
现状:泸州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跟不上实际需求
根据联合国确定标准,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达到14%,或60岁以上达到20%,称为深度老龄化社会。
“14.25%这个数字,超过了国际标准14%,这标志着泸州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泸州市民政局局长黄月桂表示,根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泸州市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01.87万人,其中65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达72.6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4.25%。
近年来,泸州市的养老服务业已取得长足发展。2014年7月,泸州被列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9年8月,泸州市又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泸州市副市长熊启权话锋一转,直言泸州养老服务业,仍存在着政策制度不健全、有效供给不充分、服务质量不够高等问题。
以社区养老为例,黄月桂介绍道,目前泸州市已建成城乡社区老龄人日间照料中心388个,但社区养老刚刚起步,经营难,日间照料中心大量闲置。部分正常运营的日间照料中心,也存在服务内容单一且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发挥不明显。
“相较社区养老,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及服务提供商更显薄弱。居家养老严重滞后,质量差。”黄月桂指出,目前,泸州市尚无建设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参与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供应商仅能提供打扫卫生、理发、修剪指甲、陪聊、做饭、简单体检等项目,已严重不适应当前迅速增长、提升的养老服务需求。
“精细化照料、专业化护理及巡视探访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缺失和服务本身覆盖不足的问题,导致部分独居、空巢老年人在家没人管护,甚至出现老年人在家过世却无人知晓的悲剧,带来系列社会问题。”黄月桂表示,这些问题是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痛点”和“难点”,改革试点中要重点关注、解决。
举措:推动智慧养老发展,建特殊困难老龄人数据库
18日,泸州市民政局召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会,会上公布了《泸州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方案》旨在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打通“堵点”消除“难点”,让泸州市老龄人群体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我们调查了解到,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传统观念影响,绝大部分老龄人都更愿意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泸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在谈及《方案》出台背景时说,通过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试点工作将从12个方面探索:
一是建立改革试点工作机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民政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建立特殊困难老龄人基本服务制度。建立完善经济困难家庭的失能、失独、空巢、高龄老龄人数据库,建立并落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本清单制度。
三是加强贫困地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在贫困地区推行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健全“党建+”工作模式。
四是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引进、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养老企业或组织,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五是积极推动智慧养老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养老、医疗、家政、物业等资源,搭建市、区县和乡镇三级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终端+平台+实体商家”的信息化养老模式,打造全市“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六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适当的政策激励、高校专业设置、职业能力培训,引入社工、志愿者介入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人员培养、使用、评估和激励机制。
七是推动医养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