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龄化开始频繁走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4+2之下的家庭重负、养老设施严重缺乏以及对就近品质养老的渴求......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社会“深度老龄化“到来,更多的担忧被掀起,一方面,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4+2”结构已经难以承担养老责任,就近养老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的社区养老在建设过程中却频频遭遇阻碍,都说就近养老千般万般好,为什么一落地就砖头满天飞?建设社区养老中心等一些2018年进养老配套本是一项利民的社会性工程,为何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对于社区养老,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现状:进入“深度老龄化,“每7个重庆人中就有一个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
据官方统计显示,早在1994年底,重庆市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比全国提前了5年。
2018年,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重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了14.1%,换句话说,每7个重庆人中就有1个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则为深度老龄化。依照这个标准,重庆无疑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接踵而至的,重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配置都将面临总量和结构布局的双重压力。
矛盾:周边养老设施明显缺乏,匹配社区的养老建设却屡遭居民抵制
迈入深度老龄化之后,城市养老设施缺乏的问题开始愈演愈烈。众多周知,相对于传统家庭养老而言的社会养老,大致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首先,以机构养老来说,据重庆市民政局2018年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400所,养老床位20.7万张,每千名老龄人拥有床位数仅为30.5张,其缺口十分巨大。其次,就绝对主流的社区养老来说,其养老设施尽管近年来处于不断扩充的阶段,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人权益保障法做出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按照老龄人人口比例和分布状况,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其中,参照《重庆市老龄人权益保障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新建城区、居住区应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和配建养老服务社区。已建成居住区而未达到标准的,应予以补充和完善。同时,养老服务设施,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或者拆迁。
然而,虽然以上条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认可,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不少资质齐全的适老建设屡屡遭到周边居民的抵制,不少参与抵制活动的市民就表示:“项目是好项目,但是你不能建在我家旁边,这会影响我的生活和小区的房价”,甚至有个别居民打出条幅“反对养死院”,“反对临终关怀中心“,如此不敬的言论背后,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其背后原因。
“不了解”可能是罪魁祸首超85%的受访者称不接受社区周边或里面建设养老设施日前,记者就“社区养老”问题采访了多年从事养老研究的重庆市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太红教授,一组调研数据,更说明了大众对于“社区养老”的不了解。据陈太红介绍,他们曾以沙坪坝大学城某社区的97名高校退休老师为对象,进行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最终数据显示,95%的高校退休教师表示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社区居家养老,仅有5%的高校退休教师表示知道社区居家养老。对此,陈太红无奈表示:“这个数据只代表个体,但在各大高校中,老师的知晓比例尚且如此,放到更为广阔的普通市民身上,这个比例可能会更低。”
上周末,记者就随机走访了多个小区,采访了超过100位居民,其年龄跨度从17岁到82岁,当记者将社区养老的问题抛给被访者时,超过90%的人表示“并不清楚”,更将这个问题直接返还给了记者。仅有少数被访者表达了自己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解:“我认为的社区养老,就是有老年活动室,还有就是一些小区健身器材,这些我们小区都有。”“王阿姨如此告诉记者。其实,王阿姨所说,并没有错,社区的适老建设是支持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硬件。但其内涵仍停留在最为基础的阶段,随着老龄化加剧,社区养老的外延如今更需不断扩展。
其中,作为支撑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周边包括养老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等众多养老设施的建设,超过85%的表达了担忧。“我感觉养老机构一般比较脏,各种问题会非常多,会影响整个区域的品质。”“毕竟是老龄人嘛,生老病死的,总感觉有点晦气。”其中,仅有5%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在住宅周边设置养老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
什么是社区居家养老?其实,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也是我国广大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老龄服务、社区助老服务等。是指以社区为载体,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家庭成员及志愿者为社区内的老龄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生活的一种养老模式。因此,成熟的社区居家养老并不单纯依靠家庭成员或者简单的社区老龄设施建设,而更在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