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破解老龄化挑战的中国探索
重阳节至,养老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是一场你我皆置身其中的变化:每天两万多人进入老年,60岁以上老年人近2.5亿……面对挑战,“中国式”养老,将走出一条怎样的新路?
记者近日赴多地调研发现,从面向困难老龄人逐步拓展到全体老龄人,从保基本、兜底线到满足老龄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探索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满足亿万老龄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最大群体:九成居家养老,能否过得更舒心?
从清晨到黄昏,从公交站、公园到小区楼下的广场,随处可见老龄人的身影。这时,你会深切地感到,老龄化就在眼前。
中国有2.5亿老年人,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它相当于英国总人口的3.76倍,日本人口的2倍,澳大利亚人口的10倍。
庞大的群体背后,是空巢老年人多、困难老年人多、老年抚养比高的突出特征。中国,如何扛起如此艰巨的养老重任?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连续编制实施了五个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近年来,有关部门的“十三五”规划均将老龄工作纳入其中。
从重点发展居家养老,到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再到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养老政策表述一次次“升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搭建起了“中国式”养老的“四梁八柱”。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南京建邺区,一半以上老年人“挤”在莫愁湖街道。在这个典型的老龄人社区,养老机构少,公共设施差,想要安享晚年,还真是个愁事。
探索家门口“抱团”养老——作为江苏省第一家由街道办事处搭台的“社区养老驿站”,莫愁湖街道目前下辖的13个社区都建起“养医康教”一体的养老综合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论是吃饭洗澡、日间照料,还是健康咨询、打牌下棋,老龄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在城市乡村,都有像莫愁湖街道这样的聚居老区。老龄人习惯老宅子。让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暖心的“小港湾”,守住“乡愁”,就近“颐居”,是“中国式”养老必须攻克的难题。
养老服务驿站、日间照料中心、老龄人助餐点……多地开始探索以街道、社区为基点的就近养老模式,从面向困难老龄人逐步拓展到全体老龄人,盘活养老“一张床”,优化养老“一个圈”。
在为政策叫好的同时,一些社区养老驿站也暴露出“服务下线”、收费偏高等问题。
记者走访北京的一些社区养老驿站发现,晚上基本是无人值守,有的养老驿站,就餐、按摩、棋牌都挤在一间小屋。一些老年人觉得别扭,不愿意去了。
“饭菜好不好吃、贵不贵,老年人夜里生病谁来帮忙,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不是“盆景”,而是为老龄人遮阴挡雨的“森林”。
让老龄人居家养老更舒畅,中国正在着力破解更多“痛点”问题,政策的脚步声愈发密集——
从今年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支持养老机构上门为居家老龄人提供服务,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为老龄人提供以居家为基础的助餐、助医、助行、助洁等便捷服务,再到民政部发文要求到2022年社区100%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在“精雕细琢”上下功夫,养老政策越来越暖心。
“难中之难”:5000万失能失智老年人,该怎么办?
王琳(化名),50岁,家住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母亲78岁,阿尔茨海默病确诊7年。
从最初的据理力争、委屈落泪,到现在掏出病历本、默默结账,今年以来,王琳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去菜店接回“买菜”不给钱的母亲。
几乎每一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家庭艰难挣扎的过往。
40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1000万老年性痴呆患者——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达到5000万,总体疾病负担超过万亿元。
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国开出了“医养结合”的大药方。
自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医养结合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失能失智老龄人的康复治疗、护理、安宁疗护等一系列服务需求逐步得到保障。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达到2万多家。不少家庭不必独自艰难负重前行。
然而,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被公认为养老服务业的“难中之难”。难在何处?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说,难在它是一件专业的事,导尿管、压疮、吸痰、插鼻胃管,家里人基本搞不定;难在它是一件耗人的事,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得闲。
按照国际上失能老年人与护理员配置标准3∶1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名护理员。然而,我国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数量却相去甚远。
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为何却招不来人?技能要求高、苦脏累压力大、加薪空间小、医疗纠纷频发是主因。
面对高龄失能人群快速增长的现状,护理服务能否跟上,最终决定着“老有所养”的整体水平。但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不能看病,医养“两张皮”的现象长期以来制约着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
很多老龄人向记者反映,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大医生”,而是专业化老年“照护师”,需要一个陪伴在身边、懂得基本医疗常识的人。
中国老年医学会会长范利说:“这个人要知道给老年人喂饭之后,如何不会发生呛咳、误吸而引起肺炎等。”
此外,老龄人对商业保险其实有多样化的需求,但有的保险公司一听投保人是60岁以上就摇头,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商业养老保险品种不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医养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也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要在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权威人士表示,政府要下决心简化审批,取消不合理限制;发展医养保险,增加老龄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打通医养结合“堵点”,必须啃下“硬骨头”。
针对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我国加速攻坚照护难题,提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