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别让老龄人变成数码生活的抛弃者
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网络约车……原本已经让老年群体应付不来的掌上数码生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是雪上加霜。面对数码生活洪流,老龄人很难置身事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滚滚历史洪流。按说,进步也好,发展也罢,都是值得庆幸和推崇的好事情。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就拿数码生活来说,带给了人们更为先进、便捷的服务,但也在无法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的老年人生活中筑起了一条“数字鸿沟”。
当然,如果仅以此来评价数码生活的好与不好,是有失偏颇并不全面,也违背发展规律的。关键是如何减少人为障碍与不便,让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福利。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也就是说,在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差不多占人口五分之一了——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由此可见,社会对老龄人的关爱显得多么重要。更何况,老龄人面对新生事物时,受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生活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位置。
笔者认为,具体到“数字鸿沟”的问题上,关爱来自两方面的作用力。其一,激发“内因”动力。尽管数码生活对人的接受能力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但老龄人并非个个都是懒学懒动的“老顽固”,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如果我们多加关爱和帮助,他们是能够逾越“代沟”难关的。因此,为老龄人搭建更多学习、适应数码生活的平台实属多多益善,想必他们也是举双手赞成的。
其二,发挥“外因”助力。诚然,通过举办各种老龄人适应数码生活的培训班,可以弥补接受程度上的差异。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听力、视力、记忆力以及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限制,不是每个老年人都能如愿的。即便是极少数,也不能把他们排斥在主流社会生活之外。研发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简单易学易用的产品是一方面,在推行社会服务数码化上,也不能一刀切,应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也就是说,新旧方法可以并存。比如,在防疫期间,进小区或搭公交车时,老年人能使用智能手机出示健康码是最好的,但不能扫码的情况下,出示身份证或老年证进行登记也可。管理者不该为了免责而把他们拒之门外。
总而言之,不能让老龄人成了数码生活的抛弃者,要让他们也能享受数字新生活的快乐。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无缝对接,现在需要,今后也必当需要。用心用情架起一座座“幸福之桥”,才能抚平他们面前的一道道“数码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