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深度老龄化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早在2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

  现在,我国老龄人口已经有2.6亿,马上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在2030-203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

  而且,我国世界上还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面对如此快速的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社会制度、保障体系和服务设施都没有建立完善。另一方面,我们还面临着独生子女时代和人口流动以及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近些年我们看到,空巢老年人孤独死、护工虐待老年人、老年人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

  “人口红利”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词汇,赡养超过30%的老龄人口,无论对于整个国家,还是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个沉重的担子。

  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去养老院?

  “老有所养”是保障老龄生活的基本,也是很多人的期盼。而现实中很多老龄人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无人养老、无处养老。

  中国现有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随着老龄化加深,这个群体还会继续增大。很多家庭中子女外出工作,无力照护老年人。而且,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和家中没有设施,就算回到家中照护也往往筋疲力尽,一个失能老年人,导致的是整个家庭生活的失常。

  当家庭无力照顾,是否能将老年人送去养老院?在中国,不仅面临道德观念上的束缚,还有养老院行业体系本身的问题。

  在知乎上的这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无法接受将父母送养老院?”下面七百条回答中,大部分的答案都用自己的亲身见闻,讲述了他们“不会将父母送去养老院”的理由。除去,公办养老院排不上号,民办养老院价格太高,靠老年人退休金负担不起这样的问题。还有更多的人,担心的是养老院的服务和管理,并不能让老年人过得舒服。

  有一则回答里,讲述了他去养老院看长辈的经历,他看到那个长辈躺在床上很痛苦,当他问老年人:您需要什么?老年人说:他需要安眠药。他要自杀。他不停地说:带我回家吧。

  “大家不约而同用“度死日”来形容他们在养老院里的生活。”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吴心越在一次演讲里,分享了她调查和观察到的养老院老年人生活情况,事实证明那里的老年人生活得并不好。

  当老年人脱离了熟悉的家和之前的生活环境、社交圈子,面临的是漫长的孤独和痛苦。尤其是失能的老年人,在养老院基本失去了行动自由,由护工喂饭、照料大小便、洗澡等。而在护理、保护和尊重之间,似乎无法达到平衡。为了防止老年人摔倒、受伤,只能限制他们的活动,甚至用带子束缚身体。

  大多数的养老院是一个很压抑的环境,里面缺少了生活的乐趣,没有社区的氛围。老年人们切断了和外界社会的联系,没有了交流和自由,也长期处于孤独的境地中,盼着子女的来访。

  而护工长期处在压抑的工作环境中,每天高强度和低认同感的工作,也会让他们将被照顾的弱者,当成发泄的对象,才会出现“护工虐待老年人”的新闻。

  也正是这样的问题,让大家更加深了对养老院的偏见和恐惧。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和行业制度的问题、也有养老院建设和管理体系的问题,还有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认知评价的问题。

  有人说,何不花更多的钱,把老年人送去一些高端的养老院?但更规范的管理并非就能全部规避这些问题。而且,当几亿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不能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就要怀疑这背后资源分配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养老,不只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事业。”作为家庭和个人,作为经营者,面临诸多的困境也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国家在制度完善和资源分配上有更多的考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我们也应探索出更多元的、更好的养老路径。

  社区养老如何可能?

  针对老龄人多样化的问题和需求,也应该有多层级的养老服务,让养老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其实,进入养老院给老龄人感到最大的困扰就是不得不离开家、离开生活的社区,切断原有的社会联系。

  那么,有没有可能让他们居家养老、在社区养老,对于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龄人来说,这是很简单就能够实现的。但是对于那些有重病、失能的老年人来说,就很难实现了。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覆盖到社区的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甚至,对于很多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的老年人来说,下楼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加不用说一些适老化的家居设施,甚至还藏着很多危害老龄人的隐患。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老年人来说,跌倒的危害很大,很容易造成骨折,又极易由此而引发并发症。而老年人家的跌倒,有超过一半都发生在家中。院子、卧室、卫生间、楼梯都可能是老龄人不慎跌倒的地方。

  所以,养老的问题,要从家居环境和社区环境开始解决。在今年的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丁梅,就提到了“嵌入式养老”的概念,主张在社区小方寸之中做好养老大文章。

  经过多年深入基层调研,丁梅发现,目前社区养老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队伍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的养老需求。

  她建议,要让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牵起来。首先要改变政府“包办”养老的传统思维,走市场化道路,实现由“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的转型提升;同时还要改变民政部门一家牵头养老的格局,将为老服务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联动工作格局。

  此外,她建议打通数据共享壁垒,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区域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精准对接服务需求。通过高标准推进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缩短居家养老服务半径,提升养老服务的力量和水平,真正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向老龄化的日本讨经验

  日本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质量和运营服务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于中日两国在地域文化、气候条件、老龄化进程等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有一定参考价值。

  东京的江古田之杜集合住宅,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

  安静、沉闷是一般的养老院的常态,因为那里只有衰弱的老年人。但江古田之杜的核心,就是在保证隐私的基础上,创造一个不同年龄层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场所。年轻人可以向年长者请教经验,老龄人可以在周围年轻人身上感受到青春活力。

  比如,江古田之杜组织了定期的针对小朋友的语言会话教学课程,有相关教育背景的老年人,担任讲师。相比传统养老社区,江古田之杜更像一个小型社会,鼓励老龄人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价值,融入社会和社交,而不是过早地放弃人生。

  江古田之杜,是一个集合型的住宅社区,那里的房子大致可以分为4类。有面向高校学生的出租公寓,面向有孩子的小家庭公寓,面向健康老年人的出租公寓,还有一种是面向需要看护服务的养老中心。

  因为吸引的是多样群体,这里不仅有临时托儿所、幼儿园、图书馆,还有养老院、药店,有独立工作室、事务所,以及24小时便利店和超市。是一个健全的“迷你版”社会。

  如何让大家走出来,流动并连接起来呢?江古田集合住宅中有专门的地区管理组织——生活实验室事务局。他们会定期组织举办音乐会、集市、节日聚会、防灾讲习等,让大家相互认识并交流起来。

  东京另一个集合公寓,“荻窪家族”的运营理念则是:“每个人,无论什么年纪,都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创意、经验、技术、知识,这些存在所需的东西。将每个人所拥有的潜能聚集起来,生活将会变得更加自由和丰富。”

  这个公寓在一楼公共空间实行&ldquo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