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陆东福指出,铁路部门不断推出电子客票、刷脸核验、在线选座、网上订餐等便民利民措施,落实老龄人和脱网人群服务保障措施,使“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百姓出行的真实写照。其中,铁路12306对网络售票系统进行了优化调整,在票量充足的情况下,能自动识别60岁以上的老年旅客并优先安排下铺。
铁路部门推出的“60岁以上老年人坐火车优先安排下铺”暖心的服务举措,让老龄人的需求得到了公众的关注,不仅缓解了老年人住在上铺行动不便的窘境,保护老龄人的乘车安全,更贴近老年旅客现实需求,是切实可行的便民利民措施,是适老化服务的应有之举。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不断完善,在不知不觉中网购、电子客票、网络订餐等这些便捷的服务开始不断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年轻人欣然拥抱新科技、新产品,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捷生活。然而对于老龄人来说,所有的新兴事务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学习了解。它也像一条深深的鸿沟隔断了老龄人与现代生活的交流,看似简单的操作,对老年人而言却是异常艰难,无处不在的智能技术将不会或不熟悉使用电子设备的老龄人隔绝在了服务范围之外,给老龄人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
当下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将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有两亿六千万,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持续加深,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重视“快节奏”中的“慢需求”无疑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攻坚内容。从乘坐火车出行,“刷身份证”让老年人寸步难行;到挂号业务转为线上,将老年人阻隔在医院之外。在新时代下,老龄人该何去何从越来受到公众的关注。
相较于技术升级,完善服务的冷门死角,其实补上老龄人日常出行短板,更贴近现实,也更加容易赢得公众的喝彩。如何解决老龄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其实在人性化服务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线上预约的同时,设置老龄人办事“绿色通道”,让老龄人优先享受服务;设置老幼服务专窗,为老龄人提供导办、帮办、代办服务;加快推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和便捷应用,推动社会保障卡增加交通出行功能……这就需要医院、银行、铁路等部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心比心,在服务细节上多下功夫。
数字时代,尤其不能让那些年迈的身影掉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这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我们既要迎合时代“快节奏”的发展,又要尊重老年人的“慢权利”,需要企业、公众、新时代的年轻人,投入更多的耐心帮助他们,让老龄人口更好分享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红利,满足老龄人的“数字需求”。这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社会发展应尽之责,也是新时代下企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