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中度老龄化”敲响警钟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规模达到3亿人。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这两个指标翻番的时候,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社会,也可以说是“中度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及人口预测结果,我国2000年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2025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中度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为我们敲响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提前布局,充分准备,做好应对。
“中度老龄化”带来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养老”。这考验的是医疗、养老等公共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障体系。比如社会保险基金会不会入不敷出?医疗卫生服务、养老产业、社区照料等是否健全和完善?具体到很多家庭身上,也都面临着老年父母需要照料和陪护的情况。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养老负担在加重,必须花大力气确保“老有所养”。
养老这件事情,家庭固然是主力,但也要靠政府、社会来共同分担。政府层面上,要不断充实社保基金,为退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层面上,需要撬动社会力量与民间资本力量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社会力量为支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桥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链,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要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养老产业,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为社会力量进入医养机构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发挥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
“中度老龄化”背后隐藏的另一个危机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
过去40年中,我国劳动年龄增长以及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再加上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财政供给压力增大、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青年占比减少弱化社会创新能力,经济长期发展前景很可能受到影响。
该如何避免“中度老龄化”社会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一方面,要将老龄人口细分,进一步挖掘老龄人群体中可用的人力资源。当前,我国宝贵的低龄老龄人力资源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老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仍较低。可以通过灵活就业安排等措施,依照自愿原则,让赋闲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工作者,让老龄人“老有所为”。
另一方面,要高度警惕日益严峻的“少子化”现象。一般而言,“老龄化”都会伴随着“少子化”。“少子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生育的少子化,指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且越来越低;二是人口的少子化,即0—14岁少儿人口规模和比重递减下降的趋势和过程。当前,我国的“少子化”进程加快,年轻人生育意愿不高,数据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生育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当务之急是,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需要创造生育友好的环境和政策,让年轻人不怕生孩子、不怕养不起孩子。生育率提升,人口年龄结构优化,“中度老龄化”的危机自然会得到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