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让更多老龄人乐享数字化便利
线上预约挂号、扫码支付货款、网约汽车出行……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数字化在深刻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部分老龄人感到无所适从——扫不出健康码而徘徊在小区门口,用不了移动支付在收银台干着急,不会在线预约去医院挂不上号……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按照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一边是日益凸显的老龄化现象,一边是飞速发展的数字化社会,如何让广大老龄人也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尽享科技进步的红利?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龄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龄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龄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当前老龄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面临哪些具体困难?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老龄人加速“触网”,成为不可忽视的网络用户群体
持续优化的智能设备和网络服务让老龄人生活更加便捷、更有乐趣
“小度小度,打开床边灯带。”话音刚落,暗夜里便立马现出光亮。这里是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去年夏天,依托“小度智能屏”等百度人工智能产品,71岁的房克傑奶奶对自己的居所进行了智能化改造。
一键点击蓝牙,自动连接设备。房克傑一边熟练操作,一边告诉记者:“过去,起夜前总得摸黑找手机,借着屏幕光开灯,年纪大了难免磕碰。现在有了智能音箱,动动嘴就能点亮床沿灯,特别方便!”
“大栅栏街道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龄人占比近30%,远超全国18.1%的平均水平。”大栅栏街道“银鹤零距离”统筹调度中心主任马乃篪说,对普通人来说很简单的手机操作,对老龄人来说会变得比较复杂,借助智能控制灯带等人工智能产品,可以预约营养餐食、获得养生资讯,让老龄人更好地享受智能生活的便捷与乐趣。
宅在家,不断更迭的智能设备让老龄人更舒心;出门去,持续优化的软件服务也令老龄人更省心。
步入北京海淀区某社区,晚饭后在小区遛弯的辛阿姨被几位同是60多岁的街坊围住,走近一看,原来她正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网上挂号经验——打开“京医通”微信公众号,选择“就诊服务”,点击“挂号”,填选医院名单和就诊日期,最后在线付款就完成了。
“真是太方便了,我们也要试试!”邻居们啧啧赞叹。辛阿姨说,以前大清早5点就要去医院排队,现在足不出户在微信上就能挂号。尝到“触网”的甜头后,如今到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辛阿姨也加入了“无现金一族”,“轻轻一扫,码上支付,咱也能潮起来!”
老龄人乐享数字生活,更多行动在路上。在江苏南京,超过700所老年大学开设了智能手机培训班,教授老年人学习扫码付款、网上挂号,自开设以来,报名人数几乎期期爆满。在浙江嘉兴,国网电力将芯片引入智能插座,通过手机APP便可实时查阅用电情况,方便老年人及时处置异常情况;多个网络平台推出专门针对老龄人设计的版式,大号字体让老年人不再有阅读障碍……
当前,以智能手机作为入口,越来越多老龄人步入“移动互联”新生活。根据腾讯发布的《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2012年以来,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增长79%,老年网民数量增长130%,老龄人触网速度是整体移动互联网普及速度的1.6倍。在APP使用上,约五成老年用户下载APP数量超过30个,其中不仅涉及购物、广场舞类,也包括金融股票证券类、电视购物特卖、社保医疗养老等资讯。
进入数字化和老龄化交叠的时期,老龄人作为不容忽视的网络用户群体,满足其日益庞大的信息使用和公共服务需求,显得越发重要而紧迫——
“在社会普遍采用信息工具交流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普及将是保障老龄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青岛大学智慧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朱礼华说,研究表明,对老龄人来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能在密切亲友沟通、促进社会融入、改善健康习惯、提升自理能力和主观幸福感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实现老有所乐。
老龄人“触网”的意义不止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破除老龄人在数字世界里的消费障碍,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极大促进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发展。
更长远地看,让老年人安享数字化便利,也将反向促进技术创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看来,老龄人多起来,他们将成为未来产品开发的重要服务对象,围绕老龄人群体进行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蓝海。
方便老龄人“触网”,破除老龄人数字化生活障碍
加大产品技术的适老化改造,缓解老龄人对新技术的焦虑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持续向老龄人群渗透,但与不断增加的老龄人数相比,当前老龄人群上网比例仍较低,在已经“触网”的老年人中,也有很多人无法安享数字化生活。
障碍究竟在哪里?
“老龄人的信息障碍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接入层面,是否能得到接入服务;技能层面,是否会使用信息产品的软硬件;内容层面,能否按需搜索、甄别、使用和管理有关信息。”
朱礼华分析,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老龄人消费能力的提升,目前问题主要出现在技能层面和内容层面。
一方面,当前技术和服务对老龄人不够友好,适老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市场上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是为年轻人一代研发的,在设计理念上并没有充分考虑老年用户的需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说,比如,当前手机触控屏幕,相较于物理按键,无法提供更好的触摸感;在界面交互上,多以视觉为导向,缺乏物理反馈,增加了老龄人使用时的出错率和挫败感。
对此,云南昆明红星社区的退休教授王大爷深有感触:“智能手机上的字太小,不戴老花镜基本看不清,而且只有一块屏幕,有时候找不到按键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开锁。”
从公共服务来看,相对于环境无障碍建设,社会各界对老龄人信息无障碍的关注较少。王莉莉表示,部分地方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未能充分进行适老化调整,如必须线上预约提前订票、买东西拒收现金、仅提供扫码出行通道,使得老龄人感到手足无措、难以适应。
另一方面,老龄人自身存在生理上的机能减退,面对新技术容易产生焦虑感。
在合肥市蜀山区光明社区,一手创办智能手机培训班的刘丽直言,老年“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强但很健忘,两个小时左右的课程通常只能培训一个功能。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分析,老龄人在面对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时,总是担心自己误操作弄坏产品,或者遭到网络诈骗,使得他们在接受新技术产品时经常会感到焦虑。
这一点在记者采访中得到印证。尽管如今已是小区的“网络达人”,但辛阿姨坦言,自己“触网”之初,总觉得网上充满了陷阱,担心手机支付绑定银行卡,卡上的钱会被别人转走。经过儿子的不断劝导和再三培训后,才一步步放心融入网络生活。
在朱礼华看来,老龄人参与数字化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老龄人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其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兴趣爱好、过往经历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互联网的态度和行为。社会各方对现阶段老龄人在信息化社会下遇到的困难认识不足,关注较少。
“从供给端来看,针对老龄人群体的信息无障碍产业体系及市场效应尚未完全形成,相关企业难以盈利,导致市场上可供重点受益群体使用且性价比高、易于操作的终端产品较少,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信息无障碍建设成效明显,缓解老龄数字化生活供需矛盾
在完善市场供给、优化公共服务、凝聚多方力量等方面下功夫
更好保障老龄人便捷参与网络生活,是全面建设信息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让老龄人乐享数字化生活,近年来正在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