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年逾七旬的独居老年人走进了长者饭堂,这里不仅解决了她的吃饭难题,也让她逐渐融入邻里大家庭。
88岁的老年人在一次骨折术后坠入了重度失能的世界——骶尾部压疮,不断渗液,照护、开支都可能成为压倒这个家庭的稻草。但长期护理保险让老年人得到了专业照护,仅4个月他便从卧床坐上了轮椅。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老龄人多方面需求,让老龄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人,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建设面向全体老龄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满足广大老龄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制度化安排,更是促进老龄人全面发展、增进老龄人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今天,小编邀您走进北京、天津、上海、贵州等地,看看这些地方如何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北京市:精准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对象
北京市通过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明确服务保障清单、织密养老服务网络等措施,有效匹配养老服务资源和养老服务需求,确保每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有人管,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准保障,基本养老兜底线。一是明确范围,确保服务“兜得住”。2020年4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分层分类对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托养和照护服务。二是规范评估,确保底数“摸得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北京市老龄人能力综合评估规范》,印发《老龄人能力综合评估实施办法》,建立评估信息系统,通过比对筛查,确定基本养老对象信息。目前,全市在册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为30.5万人。三是整合政策,确保困境“有保障”。集成养老服务补贴津贴制度,为困难老龄人每月发放养老服务补贴100至300元,为重度失能或残疾老龄人每月发放护理补贴200至600元,为高龄老龄人每月发放津贴100至800元,符合条件的老龄人可以三种补贴同时申领,最高每人可申领1700元,2020年全市累计发放补贴津贴21.49亿元,惠及76万老龄人。
精细管理,驿站服务接地气。一是动态识别,确保服务“全覆盖”。以每个驿站服务覆盖200—300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的标准,将市民政局数据库中的身份信息交到驿站,要求驿站主动沟通,发现有老龄人“举手”申请时,动态核实,确保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全覆盖。二是明确清单,确保责任“全落实”。要求各区和街道(乡镇)切实履行“属地责任”,指导驿站制定主体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同步督促其公开公示,将“三个清单”主动送到每一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手中,确保每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都明白驿站能为自己做什么。三是未诉先办,确保需求“全响应”。由政府买单,通过驿站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巡视探访、个人清洁、养老顾问等服务,要求驿站在服务过程中主动发现需求,将“接诉即办”机制,转变为“未诉先办”理念。
精心服务,长期照护上台阶。一是提质机构,确保老龄人“住得上”。全面实施乡镇敬老院改造工程,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例,持续推进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提升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住得上”养老机构。二是提高补助,确保老龄人“住得起”。修订出台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养老机构补助办法,对城乡特困、低保、低收入、失独及其他重度残疾人等5类服务对象给予每月1200—3600元的入住机构补助,确保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住得起”养老机构。新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到机构养老的政府保障对象是原来的两倍多。三是提升服务,确保老龄人“住得好”。推进医养服务深度结合,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医养合作协议签约率达100%。多措并举促进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水平上台阶,确保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在机构中“住得好”。
天津市河西区:强基固本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天津市河西区高位落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任务,突出“居家”要素,聚焦中低收入老龄人群,坚持兜底线、保基本,积极构建机制顺畅、政策集成、载体完善、服务优良、全民参与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实现线上与线下、现场与入户、管理与服务“三个融合”,为老龄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构建为老服务先行区。一是明确基本服务对象。对全区20余万名老龄人开展入户调查,把保基本、补短板作为重点方向,聚焦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孤老等老龄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服务需求制定政策。二是找准基本服务切口。以助餐为切入点,在3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现场制餐就餐服务,2021年以来服务59万余人次;以“小病不出社区”为目的,嵌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健康驿站19个,其余就近共享融合周边卫生服务机构。三是拓展为老服务内容。整合民政、文化、教育等领域涉老服务,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西岸书斋”等河西特色活动,丰富老龄人文化生活。注重党建引领,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功能性党组织,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强化兜底线、保安全,构筑重点对象服务网。一是构筑助餐服务网。将享受助餐补贴由原80周岁以上,下调至70周岁以上的河西区户籍老龄人,进一步扩大受益面。二是构筑专业照护服务网。聚焦失能照护刚需,对不能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困难失能老龄人发放200—600元不等的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为有需求的失能老龄人入户开展专业服务。三是构筑应急救助服务网。为户籍老龄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一年来已有近2500人受益,赔付资金150余万元;为独居老龄人、困难独居老龄人安装“一键通”应急呼叫设备、门磁预警系统和消防报警装置,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注重增投入、强机制,保障服务可持续可复制。一是打造设施保障网。按照700米半径规划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5个、服务站45个,形成“15分钟服务圈”;建设养老示范街区,设置养老文化长廊,配置适老休憩设施,提升品质城区内涵。二是打造智慧保障网。建成“居家养老数据库”,开发集数据分析、运营使用、审核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管理服务平台;设立“85858590”养老服务热线;制作居家养老服务卡,已发放实体卡8.9万余张,累计充值1300多万元。三是打造组织保障网。“四级书记”抓养老,市委书记将推进试点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区、街道、社区三级书记“提锅上灶”,倾心倾情让老龄人在河西区“留住梦想、留住乡愁、留住时光”。
上海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制度强保障优供给
上海市每年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着力构建与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注重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养老服务顶层设计。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形成了“1+X”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1”,即1部地方性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