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四点建议值得重视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深刻认识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紧迫性,增强从政治上、各方面加强全生命周期养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意义深远重大。人口老龄化既是重大社会问题,更是重要民生问题,关系到当代,也直接影响后人。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出现了带有普遍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既有共性,也具有特殊性。

  第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兼有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普遍性和共性,应当遵循人类人口生产、成长、消亡的普遍规律和共性特征来研究和应对,及时提出与之相适的解决方案。同时汲取各国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做好。这是就解决、应对一般意义上的人口老龄化而言的。因为就一般意义而言,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是积极的、主动的、有作为的,这体现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除兼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其他国家不具有的特殊性,有着鲜明的社会个性特征。这是由我国独特历史阶段、特殊人口政策、特别的婚姻观念和特定的生育文化形成的。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带有阶段性国情特点的历史时段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集中期、突显期,尤其表现为“50后”“60后”集聚年龄段老龄化问题突出。这个年龄段,是当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头实行晚婚晚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的重要群体。带有政策性、社会性和历史时段性的婚育观,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人口生育率下降,形成了今天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特点。由于老龄化程度加深、独生子女家庭多,扶养老年人之路呈“独木桥”之态势。

  第三,我国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随着经济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工作竞争加剧,不愿结婚、不想生育的新婚育观念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社会时尚观念。生育率日趋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红利下降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使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突出问题和短板,必须积极稳妥有效应对。

  第四,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人们在近40多年里,学习观、教育观、文化观发生了重要变化。许多家庭将独生子女送出国门求学,其中有不少出国留学则一走了之,留居国外,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这种情况加剧了现在家庭赡养老年人的人越来越少,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中青年数量不充足,社会养老金积累也受到一定影响。面对敬老尊老爱老管老护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文化意识越来越淡漠,导致有些老年人一谈到晚年空巢,便会备感忧虑。

  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的因素很多,我以为以上4个方面更为重要,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紧迫。

  正视社会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既是社会的问题又涉及利益,更是发展的问题,应本着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系统的观念去正视,积极慎重妥善认真理性地应对,一切悲观的、消极的甚至焦虑的论调都不足取。历史形成的问题,只能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思考、认识,正确而有效地汲取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要充分看到我国所具有的大国举国体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建立起积极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自信心。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国已经和正在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既注意到了传承弘扬中华养老文化的优良内核,又注重构筑具有时代特征的、家庭社会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养老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一系列政策措施办法和路线图,取得一些实实在在、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老龄朋友充分认可的好做法、好经验。

  但也应清醒认识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列专章作出部署。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又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再一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出定心丸,规定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按照规定应当享受计划生育家庭老龄人奖励扶助的,继续享受相关奖励扶助,并在老龄人福利、养老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先和照顾,为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老龄人夫妻建立健全生活、养老、医疗、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等作出明确法律规定。党和国家如此高频次高效率地从顶层设计上给予高度重视,并形成全党全民统一意志和行动,对于广泛全面动员全党全社会同心协力做好老龄化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战略意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中央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及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狠抓党中央对做好老龄工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积极工作担当作为,深入研判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着养老产业发展,调动起全社会支持发展养老事业的积极性,推动了养老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比如,在加强养老健康服务方面,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推动老龄人健康管理率达67.6%;在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方面,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实现了省级统收统筹统支,完善了高龄津贴、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政策,使3600多万老龄人得到实惠;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各地把适老化改造列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积极支持社区、公园、老年活动站(室)等增加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数据显示,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已达到31.9万个之多,床位总量达820多万张;在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各地广泛开展门票减免、公交免费等老龄人优待优惠服务工作事项。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养老院和老龄人的防疫防控力度,成功治愈了许多高龄患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爱老助老扶老的传统美德,增强了老龄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应对人口老龄化任重道远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13.5%。2010年至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趋势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龄化还将不断加快。可以预期,“十四五”及以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处在第一次与第二次老龄人口增长高峰的间隙,老龄工作任务会很繁重。对此,我们一是要保持清醒认识和足够思想准备。必须强化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意识,在养老设施、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必须高度重视老龄人更加期盼高品质生活需求愿望,尤其是面对“50后”“60后”经济实力相对较好、消费意愿较高,在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更多需求的老龄群体,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三是必须从政治上强化做好老龄工作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有针对性地及时研究制定老龄工作的相关政策,使制度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要求,把突出聚焦老龄人“急难愁盼”作为心头事,作为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为老龄人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利更贴心的全生命周期养老服务。

  一是要在注重加强老龄人健康服务上用真心、真用心

  老龄人年老体弱,退休后最大的需求就是健康,减少老年病早生早发,力求晚发迟发、少发不发,追崇健康长寿,这应成为老龄工作和老年人服务的紧迫任务和出发点、落脚点。数据显示,我国2.64亿老龄人中,约有1.8亿患有一种或者多种疾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与之相对的是,目前我国护理院(站)不足800所,康复医院也不及800所,缺额很大。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都应把康复医院、康养护理院(所、站)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新建设一批门类、设施、康体器械和康养护理工作者比较齐全的康复医院、康养护理中心(院)。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康复医院、康养护理中心(院、所、站),鼓励民营、私营、个体等社会力量举办集团化、地域化、社区化、庭院化连锁式康复中心、康养护理院、照护所。发展数字化、网格化“互联网+照护服务”站点。就近就便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老年医疗中心、站、室,进一步优化老龄人就地就近看病就诊取药环境。现在的社区、村子里、大院内有不少独居、双居家庭,有些老年人曾是医护工作者,应本着自觉自愿原则,探索创造性整合人才、房舍资源,提高人、财、物资源综合利用效能,使老龄人就近医护更加方便。要抓好《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好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的规定要求,加快补齐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短板。要注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