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探索差异化养老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编者按:随着越来越多90后甚至00后都开始为养老而焦虑,“养老”俨然已成为除教育、医疗和住房之外的第四座“大山”。国内应如何应对“养老”难题,国际上是否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哪种“养老”模式更适合我国?本文将一探究竟。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内对“养老”话题的探讨越来越多,不仅退休老龄人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提早为自己的老龄生活进行规划。从2010年“养老保险”话题位居人民网“两会”前夕发起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之首,到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百度搜索大数据发布的“90后最为关注‘养老、个税、就业’,而00后比70后搜索的还要积极”,再到最近十多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提交的“养老”相关的提案和议案,该话题的热度可见一斑。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分别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两个方面提到了养老话题,内容涵盖支持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适老化改造、补齐老年医学服务短板、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等多个方面,政府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关注范围越发清晰和广泛。

  “养老”为什么如此牵动政府和国人的心呢?这还得从数据说起……

  

  (一)我国老龄人数量有多少?

  依据联合国新标准,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自1981年至1999年总共用了18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数量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或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联合国2019年发表《世界人口展望》,其中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数量将达到4.85亿。

  “七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无疑,庞大的老龄人群体显示了我国医疗水平、养生护理、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养老金储备、居住环境改善、老年医学发展、老龄人社会参与等诸多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就指出,当前我国老龄人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78%以上的老龄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老龄人数量将持续增加。而与老龄人的健康需求相比,与健康老龄化相关的机构、队伍、服务和政策支持不足。此外,随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不少老龄人因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在购物、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不便。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何保障老龄人权益,发挥老龄人优势,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广大老龄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政府和全社会努力的目标之一。

  

  (二)自上而下的“解决之道”

  早在2006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便受到了舆论关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首次公布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百年预测,指出当时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此后十几年间,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意见、通知和专项规划,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准备。从聚焦广大老龄人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到深化相关改革,健全老龄工作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从积极发展社区养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到开展适老化改造,满足老龄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从加强老年病预防和早期干预,构建失能老年人照护体系,到注重改善老龄人居住生活环境,丰富老龄人精神文化生活。每项政策的出台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力求让老龄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绞尽脑汁,寻找适合本土的老龄化应对之策。无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青海、广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陆续开展了符合本地特色的养老服务探索和建设。

  北京: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距离居民最近的一环,北京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目前累计建成运营1000余家,打造出了“广覆盖、贴需求、惠民众、可触及”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努力解决群众养老的急难愁盼问题。

  202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民生大数据梳理出高频难点问题,精准分析需求后,民政部门将养老助餐服务作为破题的突破口,提出2021年发展1000家养老助餐点的计划,督促全市所有驿站全面开展助餐服务,扩大养老助餐服务供给,让老龄人在家门口吃上物美价廉的“暖心饭”。驿站辐射周边社区,菜单每周更新,饮食特点以软烂易咀嚼为主,并根据老年人的反馈,适当调整菜单。疫情期间驿站还推出送餐服务。

  部分驿站还与医院合作提供康复服务,由专业医生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医疗康复、康复护理等。更方便的是,驿站内实现了医保实时结算,让老龄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医养结合服务。部分驿站还为辖区空巢老年人安装智能呼叫监测系统,该系统收取每户每天1元钱作为日常监测服务费用。平台通过智能设备实时上传的数据了解老龄人的生活起居等情况,将老龄人的服务需求与社区一键连通。传感设备在一段时间内也没有监测到老年人在室内活动的轨迹,工作人员就会主动联系老年人,查看是否需要帮助。安装智能呼叫监测系统后,已经解决了多起独居老年人在家跌倒无人救助的情况。

  此外,北京市还出台《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扶持办法》等政策,给予驿站基础补贴。北京市还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工作,驿站通过评定星级可以获得“星级补贴”,可以进一步促进驿站服务质量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让优质服务惠及到更多的老龄人。

  上海:试点养老机构长护险照护向长三角延伸

  从2021年1月起,年满60周岁以上、在上海已申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评估失能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参保老年人,可以在选择入住异地连锁养老机构前,先至上海定点养老机构(含长者照护之家)提出相关申请。由上海定点养老机构负责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统一办理异地登记备案手续。经登记备案后,失能老年人即可在异地连锁养老机构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机构照护费用的延伸结算。

  为确保上海参保老年人在外地养老机构照护服务的连续性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上海市民政局和医保局根据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遴选,选定几家连锁品牌养老机构启动了该项试点,其在江苏吴江、浙江嘉兴等地的异地分支机构已纳入延伸结算范围。

  这是上海长护险及养老服务领域政策“异地通关”的一次先行先试,既确保了长护险服务及待遇的延续性,也为上海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这也将推动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加速长三角区域间养老领域相关政策和服务融合。

  杭州市钱塘区:家庭适老化改造“一户一策”

  杭州市钱塘区适老化改造区域覆盖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房屋类型涵盖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砖瓦房和农村土房4大类型,改造对象类型包含“三老”人员、低保以及低边中失能(半失能)老龄人群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失能(半失能)老龄人群。针对之前适老化改造工作流程流程长、环节多、资金使用量大,当地对实施流程进行优化,探索制定了改造家庭房屋需求评估、改造方案设计、现场施工“三位一体&rd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