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建设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全新产业体系
近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报告在厘清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指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预测了中国老龄人的消费支出、需求及消费潜力,分析了老龄产业中老龄金融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老龄宜居产业的发展指标,提出了老龄产业发展的宏观指标体系。这份报告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宏观视角,跳出健康、养老服务的传统二元格局,力图从全人群出发、从全生命历程出发,建设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全新产业体系,促进老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亿万老龄人和家庭。本期养老周刊,编辑摘编了几位报告参与者的延伸解读,以飨读者。
王莉莉:破除障碍助推老龄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老龄服务产业备受关注、潜力巨大,但仍需攻破一些“堵点”“痛点”,才能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老龄服务产业内部结构亟须优化
老龄服务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医疗健康、康复护理、文化旅游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但从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来看,老龄服务产业的内部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与优化。
地区差异、地区特色明显不足。老龄人的需求有共性,也有不同。目前,许多地区老龄服务产业布局模式相似,或者照搬其他地方已有模式,本土化发展不足。
满足大部分老龄人的中端服务市场仍显薄弱。市场供给集中在满足中高端老年群体的需求上,大部分中低收入老龄人的刚性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特殊老年群体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仍未受到足够关注。随着高龄老龄人口的增多,失智老龄人规模也将随之增大,因此失智老龄人的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将是一个需求巨大的领域,但从目前国内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来看,这部分群体的服务需求仍然较难得到满足。
老龄文化娱乐服务产业还未得到充分开发。旅游产业是目前老龄服务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随着低龄老龄人规模的不断增大,开发适合这部分老龄人的文化娱乐服务项目,满足老龄人精神文化需求,是未来老龄服务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模式仍需加强
老龄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但需求不足问题突出。
从需求角度来看,老龄人的服务需求未被有效激发。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但老龄人消费意愿滞后、消费能力较低。我国老龄人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障,有限的收入水平极大地抑制了老龄人及其家庭的服务购买意愿,成为制约老龄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供给角度来看,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位。数据显示,我国有82.05%的老龄人愿意居家养老,仅有4.38%的老龄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很难满足老龄人的实际需求。例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上,老龄人对上门看病、家政、康复护理等的需求较强,但只有部分社区提供这些服务,且价格超出老龄人的实际购买能力;在机构服务需求上,我国有84.23%的老龄人能够承受每月2000元的机构养老费用,但这也与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需厚积薄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力度不断加大。如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许多养老服务品牌从传统的机构养老向居家社区养老领域积极拓展,小型化、连锁化的专业养老服务企业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养老服务资源在社区居家领域的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社区作为一个有效的服务输入与输出平台,可以融合包括医疗、护理、物联网、文娱等各种产品与服务。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方式进行产品与服务开发,利用社区居家平台引导、促进老龄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未来,依托社区居家服务平台,锁定目标群体、分析需求、开发服务,培育、引导、激发、满足老龄人的服务需求将成为老龄服务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
医养结合的重点在于服务的融合
目前,在医养结合服务中有一个误区,即将医疗和养老简单地叠加,或者过于强调机构硬件的改造与重建。
要明确医养结合的真正目的在于政策衔接、制度完善与服务融合。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制定任何政策时都要有全民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视角,因此在养老服务政策制定时要始终有提高老龄人健康素养的意识;医养结合的本质在于服务的融合,将相关资源整合、服务融合,在医中养、养中医,医院、养老机构、企业、社区等各个主体充分发挥不同作用,形成完整的医养结合服务链;要根据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完善现有政策、标准、规范,确保各类服务资源的深度融合。(作者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
魏彦彦:老龄制造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用品的刚性需求将不断释放。发展老龄制造产业不仅可以解决全体公民老年期的需求问题,更是老龄社会条件下发展新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老龄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老龄制造产业是一种新业态
老龄制造产业是老龄社会条件下的一种新业态,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经济,是未来老龄经济的基础支撑。
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凡是满足衰老过程中相应需求的产品,都属于老龄用品。老龄用品属于“物”的范畴,这是与老龄服务的根本性区别。
老龄制造产业是指面向公民老年期,从事老龄用品生产、销售、租赁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体,属于实体经济,是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老龄制造产业分为8大类,即老龄食品制造业、老龄服装服饰制造业、老龄家居家具制造业、老龄药品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老龄康复辅具制造业、老龄电子设备制造业、老龄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老龄丧葬用品制造业。
老龄制造产业将成为实体经济的制高点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目前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
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的挑战。制造业升级的困境和人口老龄化的难题似乎在短时间都难以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将“老龄”和“制造”相结合,有可能呈现另一番图景:利用老龄经济兴起和制造业复苏的契机,抓住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革命的机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老龄制造产业,把握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老龄制造产业存在六大问题
老龄制造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而久远,但总体来看,目前尚处于分散、自发、盲目的发展状态,技术自主创新乏力、行业标准缺失、行业监管缺位,企业数量及规模都较小,整个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理念短视,专项产业发展规划缺失;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缺乏完善的产业体系,内生性动力缺失;企业营销力度不足,缺乏产品推介渠道;缺乏基础科研,企业研发创新乏力;缺乏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存在失序。整体而言,虽然我国老龄制造产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产品领域在逐步拓展,但无论是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货无市”和“有市无货”两种现象并存,需求和供给尚未形成有效共振,市场仍然处于培育阶段。
科技创新助推老龄制造产业加速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科技创新将成为老龄制造产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应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创建品牌,逐步构建完善的老龄制造产业体系,增强适应老龄社会的产业供给能力,不断满足老龄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老龄科技研发投入,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老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