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龄事业 > 向智慧和包容的老龄社会转型
·不能片面强调智慧养老的“技术性”,而要充分重视和强化智慧老龄社会的“社会性”,需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时代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如果持一种进步主义的观点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的变动,但并不应该将其视作一种危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是更加美好的。
人口老龄化是本世纪全球人口变动的突出趋势。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从2022年的10%增加到2050年的16%。在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和中国都已经依次进入了老龄社会。日本已经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韩国也将很快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考虑到东亚这些国家都面临着非常低的生育水平,很有可能陷入在“低生育率陷阱”中。因此,从中长期看,东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面临着较高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快速人口老龄化的突出压力。
智能科技支持下的老龄社会
当前世界发展的另一个突出趋势是科技进步和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在线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以及推动数字治理。数字化转型使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发生改变,也会对养老服务和老龄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技术进步和数字化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新的工具,并创造出丰富的发展机遇。人口变动和科技发展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使未来社会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即智能科技支持的老龄社会,或者说是智慧老龄社会。
可以乐观地预见,人口年龄结构在进一步地老龄化,人们的预期寿命还会进一步延长。通过智能科技的发展,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创造财富,并且创造银发经济的产业样态。科技进步也会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增进人口的健康,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提高养老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从而增加社会所有成员的生活福祉,形成不同年龄共同参与和人人共享的未来社会。
智慧和包容的老龄社会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愿景,我们当前还处于这样的新的社会形态的初期。逐步向智慧老龄社会转变,需要不断加强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实践应用,并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活的整体转变。
智慧养老是通过智能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匹配,重构老龄社会生活形态的发展过程。一个良好的智慧养老的运行框架包括:(1)基于智能科技为老龄人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老龄人口的各种生活需求;(2)在对老龄人口服务的过程中,通过穿戴设备、物联数据、老龄人口行为监测,和个体与环境互动信息采集数据;(3)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形成大数据的云平台,通过规范的人口数据格式,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不同平台的数据共享;(4)利用机器学习深化数据挖掘,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对不同场景的模拟,完善智能服务系统的建设;(5)拓展智慧养老场景,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和产品在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具体应用,以及根据老龄人口的生活方式和具体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科技创新能够不断升级智慧养老的能力,例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基因技术和人类增强技术等,各种技术创新和应用会使智慧老龄社会达到越来越高的水平。
正确认识数字化时代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向智慧老龄社会的转型依赖智能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但是这一过程不单单是科技创新的问题,智能科技的研发、技术平台的运行需要和经济产业发展、社会体系建设,以及和制度管理体系建设整合在一起。未来智慧老龄社会的社会形态,需要技术—经济——社会——制度整体生态系统的构造和调整。
根据估算,智慧健康养老将会带来巨大规模的经济产业。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包括智能科技产品、养老科技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和贸易,例如芯片、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还包括各种健康维护、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发展,广泛的资本融资、企业新生等,涉及医药产业、医疗器械、生物制造、医疗健康等产业集群,有条件构成国家和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同时,正如苹果手机、微信、支付宝等技术创新所带动的产业发展,技术开发应用和产品服务通过产业化应用,才能改变和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我们往往担心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经济增长,智慧健康养老的产业发展也说明,人口老龄化也会内生地增加老年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构成一种新的人口红利。
智能科技的应用需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具体运行中,构建智慧养老的社会体系。智慧养老需要结合社会生活的具体场景,渗透到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中,才能更好满足老龄人口的具体需求。例如发展居家社区智慧健康养老的服务系统、虚拟养老院、为老年纽扣健康和医疗提供远程服务,对老年人的家庭和居住区生活开展智慧化适老化改造,等等。
智慧老龄社会建设需要帮助老龄人口深度融入数字社会,建设数字鸿沟产生的数字不平等。在智能科技应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老年数字鸿沟”,第一是“有,或者没有”的数字鸿沟,即老龄人口是否拥有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和获得互联网服务,这显然受到社会阶层不平等和区域不平等的影响,克服相关的数字鸿沟,要求将智能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第二类数字鸿沟是老年群体“会,或者不会”的数字鸿沟,老龄人口是否具有智能科技的知识,会影响其在数字社会中的生活,这要求对老年群体开展文化反哺,加强对老年群体的信息化技能运用的教育和培训;第三是“用,或者不用”的数字鸿沟,我们会发现,老龄人口即使有智能手机,但是却未必就去使用智能应用。这牵涉到智能科技是否适应老龄人具体需求和行为习惯,以及老龄人口对智能科技的态度。例如老龄人口不使用网约车服务,主要原因可能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他们缺乏社会活动,不需要这样的服务。因此,加强数字包容依赖于社会包容,需要老龄人口积极参与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而不是被排斥在社会之外,才能够发展出智慧养老的生活场景,产生具体的需求,并发展相应的智能科技服务。
不能片面强调智慧养老的“技术性”,而要充分重视和强化智慧老龄社会的“社会性”,需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时代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技术应该为人类社会服务,智能技术的研发、设计和应用需要实现适老化,需要为老龄人口的社会生活提供支持,满足老龄人口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应该通过智能技术增强老年人活动和发展的能力,增强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促进对不同人口群体的授权和增能,而不能将人变成技术体系和数据系统所操控的外在接口,不能让技术成为控制人类社会的力量。
多方参与共建智能、繁荣的老龄社会
在智慧老龄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构造与数字治理相适应的制度管理体系。例如,在智能科技应用于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人口大数据和人类行为大数据,会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带来威胁。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管和法律保障,就会带来各种新的风险,包括金融风险和诈骗风险。政府将智慧养老整合在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推动公共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制度改革,例如不仅要发展医养结合、康养结合,还需要将养老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推动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