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侯 蕾)当人们讨论“少子化”“老龄化”等社会人口概念时,有一群人往往被忽略。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考虑父母的养老问题,又要琢磨自己的后三十年;既是家庭的中坚力量,却又被看作是“过时的一代”。他或她,被称作“初老族”。
大清早起来,63岁的刘英玫先给儿子、儿媳做好早餐,再送孙子去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她会在早市逛上个把小时,拎着菜回家,叮叮咣咣地做上一餐中午饭——80多岁的老母亲,与自己住在同一个小区,自然要一起吃饭。吃完午饭,她才终于能歇口气,“我这人确实是为别人活着”,语气里,却没有什么埋怨,“天天带着小孙子,活得多开心啊!”如今虽已年过花甲,刘英玫始终坚称自己只是中年人,体检一切正常也让她有了骄傲的本钱。唯有一点,让她不得不承认自己渐已踏入老年人的行列——最近两年,公交车上已经常有人给她让座了。有些时候,刘英玫心头便会掠过一丝“恐慌”,孩子需要帮忙,老人也要照顾,“我要哪天起不来了,怎么办呀?”
刘英玫的顾虑并非她一个人独有,在她的朋友之中,与她处境相同的人为数并不少,时不时传来的朋友患病消息,也让她的忧虑加深了几分,“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养生?还不是为了孩子和老人。”在刘英玫看来,虽然孩子感谢自己的辛苦付出,但并不能真正体会她的担忧。每每在家中说到心中的顾虑,孩子总是一笑而过。闲下来的时候,刘英玫总是在留意各种健康养生信息,每天跳完广场舞,大家聊得最多的,也是如何保重身体。“说句不中听的话,我不怕我妈得病,病了我能照顾她。可我要是病了,谁能照顾她,谁能照顾我?看到网上总是讽刺大妈,我也觉得挺逗,可有时也挺难受的,觉得别人不理解我们……”
天津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王辉认为,如今提到“关爱老年人”,大家想到的多为高龄老人,“初老族”的压力往往不被重视。“退休后的15年可以算是老年人的黄金时期,对于奉献家庭的老人,子女不仅应当心怀感激,更需要时刻关注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王辉表示,对于照顾家庭感到厌烦或不甘的部分老人,也应尽快与家人沟通,不要把所有症结都归在自己身上,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