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东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截至2016年初,该区老龄户籍人口达5.7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1.82%。以全国60岁及以上人群失智症患病率为4.2%测算,该区失智老人数量已接近2400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600余人。为进一步提高失智老人照护水平,切实改善失智老人生活质量,该区着力推进失智关爱体制机制创新,精心打造了怡康院和嘉和颐养院两个省、市级失智老人照料示范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失智关爱体系。
一、强化提前干预,开展专业的精准评估。一是实施“记忆关爱”活动。为精准掌握失智老人现状,改善失智老人的养老条件,该区将关爱失智老人列入2015年政府实事工程项目,组织实施“老年人记忆关爱”活动,积极落实排查摸底,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保障和服务网络,建立宁波市失智老人照料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失智老人服务水平。联合市康宁医院专家团队着手编写失智老人康复教材,针对重点失智老人进行提前干预。二是组织开展早期识别。该区从2014年开始启动失智状况早期识别和干预工作,在专家团队指导下,社工和志愿者利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ad-8量表完成全区老年人群失智筛查工作,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两年来,共进驻62个社区和3家养老机构,完成了包括“家院互融”老年人群、机构入住老人以及社区抽样人群在内的5062人次的筛查工作。三是积极进行关爱宣传。为了宣传老年失智症防治知识,该区利用平面传播媒介、社区网站、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以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高频率、大密度、宽范围地唤起社会各界对失智老人的关注。2015年,该区针对专业护理和服务人员、社区干部、志愿者及家属,开展失智老人干预知识培训30余场次,培训人员3800余人次。
二、强化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一是建立失智关爱服务需求指标体系。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该区建立了完善的失智关爱服务需求指标体系,将失智老人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实行分类干预、康复训练,提高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工作团队采取规范化的干预程式3r疗法,即reminiscence(往事回忆)、reality orientation(现实定向)、emotivation(再激发),对中度以上的失智老人进行为期8-12周的干预。二是整合资源共建服务网络。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福利中心日托馆等资源纳入“失智关爱”服务体系,利用街道家院互融服务站、4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个助老服务点、4个福利院的服务网络,对轻度失智老人开展日间照料、集中照护和喘息服务,提供早期干预,延缓失智老人病情进展。为有效解决中、重度失智老人照料难题,与市康宁医院联手,建立全省首家福利机构失智老人照料中心,内设床位100张,先后为100多位老人进行了康复干预。三是打造智能关爱服务模式。创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日托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化为老服务模式,利用传感和rfid、云计算等技术,分析老年人居家、日托和养老院各项数据,及时推送至智能终端,为失智老人提供快速的服务。开发老人专用手机,融入通讯、报警求助、质量评估等功能。截至目前,共发放老人机2732台。积极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利用292个无线定位点,对失智老人的住宿、饮食、医护进行管理,并通过区域定位、紧急救助、远程探视等功能,最大程度节约老人走失事件的处置时间和搜救成本。
三、强化精细照护,施行专业的康复服务。一是打造失智关爱专业团队。失智关爱专业团队构建了专业化、社区化、家庭化和社会化多方参与的联动模式,改变了单一的康复治疗模式。在市康宁医院、市精神病院专家团队指导下,建立一支由家院互融服务人员、社工、患者家属、志愿者等300多人组成的服务队伍,并通过对社工、志愿者进行逐级培训,全面提升康复护理机构的整体照护水平。二是推进分类分层关爱服务。组织年轻志愿者、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走进养老服务机构、失智老人家中,参与安全看护、精神慰藉、简单生活照料等结对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区独居老人志愿结对185人,空巢非独居老人志愿结对3202人。除了重视失智老人的日常化服务护理外,还引进香港养老机构护工人才,引入先进的护理理念和完善的护工管理制度。三是引入私人定制vip服务。携手宁波大学医学院等专业研究机构建立老年病学研究基地,与市康宁医院合作成立失智老人陪护指导基地和老年记忆指导中心,与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失智老人看护的疗养中心——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此外,注重加强对专业康复设施的配备,2015年共投入80多万元在失智老人照料区添置康复器材,并着重打造贴心、关心、细心、爱心“四心”失智老人vip会所,为失智老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