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老年人,人人都会老。让老龄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国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擘画养老服务工作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养老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民政部门坚守人民情怀、践行使命担当,聚焦老龄人“急难愁盼”问题,加大政策创制力度,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有效满足亿万老龄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十年来,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养老服务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为破解大城市养老“一床难求”难题和应对“养老焦虑”,民政部门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本刊记者专访了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俞建良。
记者:养老服务关乎千家万户,事关亿万人民福祉。请您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俞建良: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都对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作出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有效保障特困老龄人基本生活。2014年,与财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龄人补贴制度的通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建立了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龄人护理补贴制度,基本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推进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协同发展,确保特困老龄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健全完善农村留守老龄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农村留守老龄人探访制度,优化升级农村留守老龄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县级层面全覆盖。
二是部署实施特殊困难老龄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十四五”特殊困难老龄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在“十四五”时期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龄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老龄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化。
三是建立健全老龄人能力综合评估体系。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老龄人能力评估》行业标准,为老龄人能力综合评估提供了统一、规范、可操作的评估工具,指导各地广泛开展综合评估工作。目前正在加紧制定老龄人能力评估国家标准。联合国家医保局发布《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探索建立评估结果跨部门互认机制。
四是组织开展基本养老服务先行先试。2017年,会同财政部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把探索建立“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纳入试点任务。在试点的带动下,江苏、安徽、山东、贵州等地出台了系列关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2021年和2022年,共支持84个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重点满足项目地区经济困难家庭的失能、部分失能老龄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速,建设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养老服务工作发挥着什么作用?
俞建良:养老服务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三大体系之一,直接面对亿万老龄人及其家庭,直接关乎老年群体福祉,直接影响广大年轻人对未来的预期,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放在任务落实的第一部分予以重点表述,充分阐释了养老服务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养老服务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主要起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发展养老服务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老龄人及其家庭有一个可期未来的重要基础。客观上,独生子女一代的老龄人还处于低龄、健康状态,大家所担心的是未来更老之后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使得全体老龄人可以根据自身状况,满足养老实际需求,给社会一个稳定可行的预期,让老龄人舒心、子女放心,不再过多“担心”未来养老。
发展养老服务是确保老龄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必要条件。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老龄人基本生活支付问题,健康支撑体系重点解决老龄人疾病医疗问题,养老服务体系则要重点解决老龄人老有所养各方面问题,服务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直接服务于老龄人,加大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确保养老服务质量是老龄人安享幸福老年生活的基本条件。
发展养老服务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随着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挣钱的少了,花钱的多了”,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加重,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加,对潜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面对更需要保障、关心、关爱的老年群众,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重要基础。老年人安顿好了,年轻人可以更安心,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工作,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同时,做好养老服务工作,让养老服务有机融入到新发展格局中,可以创造出新的经济业态和就业渠道,丰富老年用品和服务市场供给,激活银发经济,有利于化被动为主动,对冲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记者:发展养老服务是缓解“养老焦虑”,绘就最美“夕阳红”的基础和保障。为应对“养老焦虑”,民政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俞建良:“养老焦虑”表面上是老龄人及其家庭对未来谁来养老、怎么养老等不确定性的担心,背后反映的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深层次问题。如何减少“养老焦虑”,除了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外,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老龄人养得起老、养得了老、养得好老。
关于养得起老,除了发挥好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外,我们通过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满足亿万老龄人养老基本需求,让大家都有一个“不至于老了没有人管”的基本预期,从根源上减轻“养老焦虑”。
关于养得了老,我们通过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以及床位数不断增加,加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推动更多地区重点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强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智慧养老发展,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供给力度,优化供给结构,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关于养得好老,我们通过制定完善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安全质量水平。通过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及防范和处置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工作,更好地维护老龄人生命和财产安全。
记者: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多数老龄人更倾向于居家社区养老。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以满足老龄人就近就便养老服务需求。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和成果。
俞建良: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健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推动国务院审议或印发多份文件,联合相关部门出台30多份政策,对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