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养老 > 沈阳社区养老市场化运作即将“试水”
太和养老网讯:扬州市73岁的邓大爷病逝家中,一周后尸体高度腐败发出恶臭才被邻居发现。蚌埠市老人王师傅在家中去世,也是一周无人知晓……近期,有关空巢老人在家中死亡不为人知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数据显示,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如何避免“空巢惨剧”一再重现,空巢老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已经成为需要破解的社会问题。
在辽宁省沈阳市,部分社区养老机构“试水”市场化运作,整合和依托辖区内现有的社会组织资源,在老年人的生活所需及日间照料等方面提供综合性服务。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沈阳市多家养老机构,了解不同性质的机构对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建议。
社区养老“试水”市场化运作
11月7日,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暨老年人日间照料站社会化服务项目正式启动。中心整合了辖区内80多个各类社会组织,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高日间照料服务。
走进朱剪炉街道的日间照料站,崭新的老年活动器材和桌椅整齐洁净的老年休息室,以及挂满各种生活常识和书法作品的老年大学课堂,很受社区老年人的欢迎。服务中心主任赵旭说,该机构是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仅有午餐和托管两项服务为市场化运作。目前朱剪炉街道有4个日间照料站,每个照料站都是由以前的社区活动室或办公室改造的。
日间照料站配有阅览书架、活动器材、棋牌桌等多种供老年人免费使用的设施,还开设有免费的老年大学。住在附近的黄大爷、张阿姨和白阿姨都是这里的常客。
69岁的黄大爷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养老院不是很接受,但很愿意在日间照料站和老朋友们相聚,张阿姨和白阿姨则偏向于去机构养老。但自从有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张阿姨则觉得,在家中接受社区服务也是不错的养老模式。白阿姨则希望,服务机构能提高更专业化护理。
沈河区政府在对该街道投入1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就没有再继续拨款。此前,沈河区民政局就和沈河区政府商议,社区居民有需求,而政府职能无法直接有效满足的部分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
朱剪炉街道的配餐中心走的是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政府加强对配餐中心的监管。
赵旭说,南方城市的日间照料站的市场化运作要比北方成熟。以配餐为例,同样都是200份才能保本,但在南方一些城市,政府会购买50份,这样就减轻了配餐中心的压力,能更持续地发展。
朱剪炉街道服务中心还开设了托管服务,即利用日间照料站和配餐中心的资源,与家庭和学校签订协议,每天孩子放学并照料晚餐及辅导作业。这种白天照料老人、晚间照料儿童的做法,有效地利用了各种资源,并以较低成本的市场化运作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照料站的日常收支。
市场化运行部分如何做到可持续
赵旭介绍说,几家日间照料站都投了社会公众责任险。一旦老人或儿童发生意外,可以第一时间送至医疗机构,并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费用。在赵旭看来,这也是保障市场化运营可持续的因素。
作为社区养老模式市场化运营的探索者,朱剪炉街道服务中心预计会在各项服务正式运营1个月之后初见成效,在此之前仍然采用垫付的方式。据赵旭了解,南方城市的日间照料站同样是以公益服务为主,但增加了很多收费服务,更加利于资金良性运作。但北方老百姓愿意接受收费服务的并不多。
实际上,就朱剪炉街道服务中心配餐项目和托管项目筹备期的调查来看,效果还未达到预期程度。
朱剪炉街道所辖社区多为开放式老旧社区,老年人收入多数较低且生活节俭,午餐往往是热些剩饭剩菜,很少正规用餐。这种精打细算的心理加之回民自身饮食特点,导致配餐中心实际订餐数目与预期相差很大。
在采访时,众多老人也表示餐费应该多种选择,最低餐费价格应该控制在5元。对于托管中心的服务,部分老年人也表示自己可以帮助接送孩子,不需要选择托管服务。
“目前只有将配餐中心有效运营起来,才不至于捉襟见肘。”赵旭坦言,未来,服务中心在市场运作方面仍然以配餐和托管为主,短期内发展重点侧重于配餐中心的建设,预计优化菜品种类、配送速度、价格及质量。对空巢老人或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中心计划和家政公司合作,为老人提供上门清洁、日常照料、护理三方面服务。
除了有市场化运营项目,朱剪炉街道社区组织服务中心还整合了辖区内现有的80多个社会组织,以便为老年人在生活所需和日间照料方面提供综合性服务。
对合作的机构也是有门槛的,而且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也不能在社区进行商品宣传和商业活动,仅允许企业在社区内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或各种低偿、无偿的增值服务,如传授相关知识、发放福利物品、举行慰问演出等。
赵旭表示,市场化运营仅仅是一种手段,虽然未来可能有很多难处,但仍然会坚持向社区空巢老人及所有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
市场化可以丰富社区养老模式的内涵
调查机构曾做过统计,中国老年人对熟悉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家以及家所带来的氛围都比较依恋,“落叶归根”的心理也是一种证明。社区养老这种模式,所需成本低,满足老年人心理习惯,是中国未来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中国老年人太多,完全依靠政府很难解决。
经营老年服务用品的企业主苏畅,对市场化下的社区养老模式有自己的看法。
目前朱剪炉街道的这种部分服务市场化的尝试,苏畅认为前景很好。政府先进行投资建设,并以自己为主体尝试市场化运营,也是为日后市场化大面积发展作出表率。很多企业想要从事养老行业,但市场化的规则决定没有企业可以长期作出纯公益投资。
苏畅认为,市场化可以丰富社区养老的服务,竞争下的质量提升可以避免日间照料站沦为免费麻将室和棋牌室,市场化下增加的足浴、洗衣、按摩保健、医疗等服务都可以吸引大量专业人员,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未来,苏畅希望,政府能逐步放开市场化服务范围,让更多的企业能投身其中。而政府出了严格监管之外,也应该予以补贴,这样才能让企业优质专业的服务更好的服务于社区中需要帮助的老人。就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而言,从企业产品切入和利润切入未必是坏事,因为这部分产品和利润中包涵的是老年人最需求的专业性指导和专业用品的推荐。
苏畅建议,朱剪炉街道能对辖区内老年人身体状况作出普查和评估,针对卧床老人及半失能老人给予相应的上门服务,因为这一部分是最有需求的老人,而不仅仅是顾及活力老人。同时,这种健康评估对于未来老年用品企业融入社区养老模式有着一定的便利性。老年产品进入社区日间照料站也可以丰富照料站服务功能,让老年人在照料站中活动更加安全。
“社区养老模式市场化运营不仅仅是有利于可持续,更多是可以确实地提高服务质量。现在政府不放心全盘交给企业,企业也在观察政府的市场化运作成果,双方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