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根据《山东省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年)》,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全面做好全市社区养老救助就医娱乐等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实施《枣庄市社区养老救助就医娱乐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规范指导全市养老托幼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多方式、多渠道社会多元参与提升社区为民服务功能。
一、基本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社区养老、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十一五”以来,经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社区服务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市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老龄等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领导体制。二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以“三有”(有人员、有资金、有场地)工程为重点,全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80%的城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筑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共建成区(市)级社区服务中心4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265个,服务设施1250多个。三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扩展。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及超市、菜场、早餐等服务网点逐步进入社区,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全市绝大多数城市社区设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实现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五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充实了社区服务队伍,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共有城市社区居委会成员1347人,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中坚力量。我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资源整合不够,社区服务扶持保障机制不畅,社会参与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十二五”时期,我市城乡基层社会正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和难得机遇。一方面,随着我市城市转型步伐的加快和“幸福新枣庄”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满足社区居民日趋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的任务日益艰巨,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加快发展,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细化管理,注重规范。(三)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1.社区服务设施得到完善。力争到“十二五”末,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2.社区服务功能得到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社区,社区志愿服务和群众互助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规范便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有效衔接的服务体系。3.社区服务队伍得到壮大。力争到“十二五”末,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达到80%以上,社区工作者中持证社会工作者比例达到10%,每个社区拥有5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80%以上的社区党员和30%以上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4.社区服务机制得到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着力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协调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力争到“十二五”末,80%以上的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多样化社区服务。1.全面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积极推进以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群体、农民工、优抚对象、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社区服务需求。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发展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协调和社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配备标准化的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为重点的家庭服务业,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卡、社会服务信息落到社区。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残疾人康复、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并逐步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实有人口动态信息采集等服务。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广泛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已建成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都建立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中心,推进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公益性未成年人上网场所,初步实现15-20分钟文化服务圈。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创新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性的全民学习中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学习型社区。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设施,每个区(市)要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8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二)发展社区法律、治安服务。1、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法律、治安服务功能。推动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等服务进社区,实现法律服务在社区全覆盖。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2.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科学规划社区商业设施,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建设社区便民商圈,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络。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和早餐网点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保险、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服务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统一管理,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积极推行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
(二)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1.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以区(市)为单位,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将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每个社区建设1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拥有1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必须将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没有社区服务设施的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各区(市)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2.充分发挥社区服务设施功能。社区服务站要建于居民群众较为集中的地点,使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按照“统筹管理、一室多用”的原则,设置“一站式”服务、“两委”办公、社区党建、养老服务、劳动保障、综治调解、人口计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