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维护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解体,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目前,全国有7957个街道,31832个乡镇,10万个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1号),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5.3万个,比2010年底增加9.6万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2%,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2.3%。二是服务内容逐步丰富。社区公共服务扩大覆盖,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蓬勃开展。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4.9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9.6万个。三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51.2万人,村民委员会成员229.7万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127.6万人,社区志愿者数量不断增长。四是信息共享正在形成。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已达到10%,智慧社区建设在部分地区探索起步,信息化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提高了公共服务便捷性和群众办事满意度。五是体制机制持续创新。社区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初现雏形。实践证明,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增强社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心工程,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基础工程。
但总的来看,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城乡社区服务现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滞后于城市局面尚未得到彻底扭转;城乡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和技术更新相对滞后,服务项目和资源投入依然紧张;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不充分,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亟待加强。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关键阶段。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高度重视,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