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榕街一条小巷尽头的石米楼,爬上3层昏暗逼仄的楼梯,就到了年逾70岁的黄姨的房子。这是一房一厅的小居室,2008年,黄姨搬至这里住,过起空巢独居的孤僻生活,“走在街上,谁都只是点头之交。”
“养老服务还是次要的,那时候一个人每天早上买菜,一次就买几毛钱,感觉谁都嫌弃我自己。”黄姨回忆道,改变发生在2017年,六榕街有了长者饭堂,突然间,她的生活改变了,不仅仅解决了午饭问题,而且也因为长者饭堂,逐渐融入了街道的大家庭。
实际上,社区已逐渐成为广州养老服务的“生招牌”。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2016年全国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广东省广州市结合创建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提出开展本市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3+X”创新试点工作(全面开展3个基本服务项目: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同时鼓励各区、街镇根据辖区实际选择若干项目试点),大力发展以“大配餐”服务为抓手的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
如今,广州正建立起具有广州特色的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新体系,奋力推动老城市迸发新活力。
探索创新“3+X”试点,广州带来社区养老大变化
年轻时,黄姨住在解放北路的另一个社区,结婚成家,帮带孙子……一晃眼,三四十年过去了,“结果,他们一家人先是出国,接着搬到成都,留了我一个在这里。”她说,自己三四天才去一次市场,一次就买三四天的菜。除此之外,就是独自散步、睡觉、看书……日子一天天耗着。
而在长者饭堂,她不再是孤独一人。在用餐区,她时不时和十几个此前不曾搭话的邻居聊聊家常生活,“大家都七八十岁人了,有时很有共同话题的。”过去见面不相识的长者们,因为一桌饭堂成了一个“大家庭”。互相熟络后,一些“老友记”时不时邀黄姨参加怀旧物品展等活动。而黄姨有时打了饭,发现有自己咬不动的牛腩等美食,就分给其他喜欢吃的“老友记”。
“社区长者饭堂解决的不仅仅是吃饭问题。”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广州市提出全面开展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3项基本服务,同时,鼓励各区、街镇根据辖区实际选择若干项目提供特色养老服务项目。
在养老“大配餐”方面,广州市委、市政府将养老助餐配餐服务纳入市委全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步部署,出台助餐配餐服务指引、长者饭堂经营许可及监管指引、助餐配餐服务优化提升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强化组织实施,以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需求为重点,面向全体常住长者提供助餐配餐服务,通过采取“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合作机制,推动“大配餐”向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全市长者饭堂100%实现刷社保卡或“刷脸”就餐,23个高校、企事业单位饭堂参与服务,融入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项目,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而长者饭堂所在的地方,往往也是各项社区养老服务开展的大本营,不仅“管饱”,还管“养老”。据悉,目前广州全市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均可提供家政+养老服务,今年以来累计服务18248人,“护理员+家政员”养老服务队伍已初步建立起来。
而在推进医养结合扩展服务方面,广州建立了市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全市择优遴选64个试点护理站,给予每个35万元-40万元的资助,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基础护理、专业护理等各类专业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