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7大经验和23个典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一是因地制宜建“家园”,采取“1+N”模式,即在老人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建颐养之家,在老人相对分散的自然村设置若干个小型活动点。

二是贴心管理立“家规”,坚持入“家”自愿、退出自由,制定出台《颐养之家运行成本管理十条》等。

三是多措并举筹“家资”。建设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运行经费以老人“自养”为主,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捐款捐物。

四是精细服务保“家安”。挑选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理事会,倡导自主、互助管理。目前,已建成站点736个,服务老年人对象9138人。

案例二:夯实服务载体,打造“互助+自助”服务模式。

青海省西宁市建设农村餐室、健身保健室、洗浴理发室等“一场七室”的“老年之家”,解决当地农村老年人长期没有服务场所的现状。同时,出台了《西宁市农村老年之家运营管理办法》,按照统一管理与互助服务、自我服务结合的原则,明确老年之家不设专门的服务人员,实行“村委会+老年协会+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社会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运行方式和“互助+自助”的服务模式。

案例三:结合脱贫攻坚,加强困难老年人关爱和互助服务。

吉林省长春市结合脱贫攻坚,打造农村居家养老邻里互助模式,将贫困村建档立卡的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孤寡失独、高龄特困和留守老人列为结对服务对象,由政府为其购买养老服务,由村委会负责监督指导、村老年协会组织实施,由贫困老人选择有服务能力的邻里作为服务人员,双方自愿建立邻里结对互助关系。

结对服务人员按照“两访、三查、四助”要求提供服务。两访,即每天早晚两次走访受助老人家庭;三查,即查看老人每餐是否有保证,饭菜是否充足,老人穿着是否整洁、季节更换衣物是否及时,老人居住环境是否洁净、是否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四助,即根据老人需要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难等服务。贫困老人不仅明显改善了生活质量,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慰藉。

案例四:加强养老服务宣传,营造孝老爱亲氛围。

湖南省益阳市通过在农村建设“益村平台”,发挥平台窗口作用,加强养老服务宣传。利用网上村务信息公开栏,及时发布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惠民举措;刊载群众身边敬老爱老的优秀事迹和反面典型,弘扬孝道文化,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及时发布养老供给、需求和文化活动资讯,使农村老年人享受更便捷的服务;设立“百事通”“串客农庄”等农庄共享平台,整合电商资源,发布招商、用工、销售等资讯信息,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反哺农村养老服务。

经验之五:专业引领,注重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部分试点地区加大专业化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体系。依托院校和专业组织,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人才评价制度。鼓励养老护理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三是通过统筹多方力量,推动“三社联动”,着力解决养老服务人力不足问题。

案例一:创新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体系。

北京市石景山区针对护理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养老服务的短板,重点加强养老职业队伍建设,实施养老护理职业队伍培养的“百千万大培训工程”:首先,培训500名左右具有初级以上有职业资格水平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其次,针对1000名左右的养老服务志愿者开展各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的培训、报告、论坛。最后,对10000户左右的家庭成员开展失能失智居家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在此基础上,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出台养老服务人才扶持政策,对北京市户籍养老护理员给予岗位补贴。

河北省唐山市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落实人才保障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提升服务队伍的能力素质。同时,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协议,针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并设立专业奖学金。建立了市、县民政部门和养老机构(组织)三级培训机制。对实现稳定就业的大中专院校养老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或参加短期养老护理培训的人员给予补贴。

案例二: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支持激励。

江苏省南京市对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次性给予3—5万元“入职补贴”,对所有工作满1年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高校开设养老行业经营管理、老人照护等方面专业班次,民政与相关高校合作开设老年服务专业学历教育,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储备。建立养老服务褒奖机制,常态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者可获市级劳模、“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全市现有10名全国、省级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者。

山东省威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连续多年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作,对培训初、中级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学校,分别按每人1500元和2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鼓励各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对设立养老服务专业的高等院校,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制度,对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且与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组织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在护理岗位实际工作满3年的养老护理员按职业等级发放5000、7000、10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案例三:统筹多方力量,开展“三社联动”。

重庆市渝中区通过统筹多方力量,着力解决养老服务人力不足问题。一是加强“三社联动”。推进社区自治共治,推动专业社工服务到位,鼓励引导养老机构成立社会组织或引入社工开展服务。各社区养老服务站自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助行、助洁等为老志愿服务。打造示范社区社工室,通过“社工+义工”联动,充分发挥专业社工的引导作用和志愿服务作用。二是加强培训整合。整合辖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教、养老机构等培训资源开展养老管理及护理人才培训,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开展评选最美护理员等活动。

经验之六:探索“互联网+”,用科技推动养老服务发展

部分试点地区积极探索“互联网+”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建立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管理,运用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一是构建完备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没有围墙的“数字化养老院”。二是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将民政、人社、卫生、公安等多部门信息资源和区域性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