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本病的肺部病变发生率为20%~30%,临床有典型的三联症:咯血,贫血和胸部X线片示肺泡出血征象,咯血,贫血是常见症状,甚至发生致命性的大咯血,同时由于肺部气体交换障碍,病人可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约12%病人因呼吸衰竭死亡,本病肾脏损害率高且症状严重,肾脏受损的表现要多于肺部表现,约70%有肾功能损害,常合并肾功能衰竭而造成病人死亡,因肾功能衰竭造成的死亡率要高于呼吸衰竭,胸片表现为肺充血征,双侧肺野呈模糊阴影,属肺泡炎性和充血性病变,间质有浸润性改变,病变为双侧对称性变化。

实验室检查有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为血性液,巨噬细胞内有吞噬的含铁血黄素,近年来ANCA研究发展对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有了极大的帮助,对本病有意义的ANCA抗体为核周ANCA(P-ANCA),其抗原为髓过氧化酶(MPO),其抗原抗体复合物为MPO-AN-CA,运用ELISA法和免疫荧光法结合可使MPA的诊断阳性率达到70%,尤其是高滴度的MPO-ANCA对确诊MPA有非常高的价值,而且通过监测MPO-ANCA的滴度变化还可判断疾病的轻重,观察疗效和指导治疗,是目前本病诊断最新和最有前景的诊断技术,本病的确诊仍需肺活检,活检组织的主要病变为肺毛细血管炎,弥漫性肺泡出血,肺泡间隔及间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红细胞及核尘,部分小血管有血栓形成及纤维素样坏死,表1为日本厚生省1996年制定的MPA诊断标准,鉴于我国目前尚无类似标准,故介绍以供参考。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