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次自治区民政厅、发改委等10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和《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民发﹝2019﹞88号)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近期自治区民政厅、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打通养老服务发展制约瓶颈、提升养老服务消费能力、完善养老服务保障机制等七项内容。
二、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一是加快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现有养老服务场所,积极推进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在街道层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大力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医、助急、助行、助洁等服务。到2022年,力争每个街道建成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是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要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务料理、精神慰籍等上门服务。建立养老服务顾问制度,做好服务需求对接。全面建立居家探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和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重点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与帮扶服务。到2022年,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探索建立家庭照护床位。
三是大力培育承接主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扶持培养一批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其取得合理回报和持续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等6部门《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的公告》,切实降低养老服务税费。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引导更多志愿者参与为老服务。
三、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一是继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院、敬老院要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加强同医疗机构合作,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在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托养服务。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盘活空余床位向社会开放,研究制定收费指导政策,保证公办养老机构的收益用于支持兜底保障对象的养老服务。通过采取“一院两制”、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公办养老机构等方式继续深化公建民营改革。
二是有效拓展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从2020年起,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确保全区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排查出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的重大安全隐患在2020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引导支持未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设施的养老机构安装独立烟感报警器和简易喷淋设施。继续推进撤并整合,改造升级照护型床位,开辟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单元。到2022年底,每个旗县(市、区)至少建有一所以专业照护失能(失智)特困人员为主的旗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三是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支持养老服务企业依法设立分支机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根据国家《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办法》,将评定结果作为养老机构享受运营补贴的重要依据。推进《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国家标准强制达标工作。在大力发展普惠养老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根据市场需要,兴办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养老机构,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满足多元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四、在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答:一是提升医养康养服务能力。全面开展以老年人为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2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80%以上失能(失智)老年人。鼓励养老机构通过内设医务室(站)、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外包、委托经营等方式由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养康养服务。根据养老机构举办和内设医疗机构特点,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养老机构与协议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到2020年底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推广护理服务、家庭病床进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二是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筹资机制,完善财政、医保、慈善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元筹资方式。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纳入自治区“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加强护理服务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力度。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引导商业保险机构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产品。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支持各类院校(含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在养老服务领域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推动院校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学生就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鼓励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工程,到2022年底,力争全区培养1万名养老护理员、养老院负责人和老年社会工作者。
四是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养老服务地方标准体系,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制定养老服务地方标准。
五、强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督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一是加快养老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及其法人、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行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管和信息公开。建立养老服务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被纳入养老服务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养老机构及服务企业实行重点监管,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予以惩戒。
二是健全养老服务联合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大对违规养老服务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建立养老服务投诉举报受理平台,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建立完善养老服务安全监管约谈制度,加大“互联网+监管”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
六、在打通养老服务发展制约瓶颈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一是加快养老机构登记备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