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同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就《规划》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负责人表示,伴随
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居家、社区
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并存。对此,《规划》提出要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在具体方式上,负责人提到,要引导规范金融、地产企业进入养老市场,鼓励养老机构探索各类跨界养老商业模式;推动养老机构将服务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区;扶持引导养老机构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
业内普遍认为,这对整个养老行业以及已经或打算布局
养老产业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利好。远洋地产总裁李明甚至曾提出,未来可以替代房地产开发的业务,养老可能是一个。但“具体能不能干,怎么干,要多方考虑。”目前,我国已经布局
养老产业的企业有万科、保利、远洋、恒大、绿城等,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也已各自形成了相应的模式与特色。
那么,目前整个养老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痛点在哪里?房地产企业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规模大,但有待开发
我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9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
养老产业开始萌芽,并于2011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养老政策体系逐渐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并日趋多元化。据赛迪顾问统计,2016年至2018年,全国老年人均消费分别为1.14万元、1.25万元、1.38万元,预计2019年及2020年将分别为1.49万元、1.63万元;其中,在康养领域的消费人均消费增速近年来均在20%以上,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除日常消费外的第二大消费领域。
据赛迪顾问统计,2018年,我国养老市场规模为4.6万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9.8万亿元。 根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
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中国
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
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算顺利。有业内人士向钛媒体指出,目前,行业尚无真正成熟的模式,也没有以
养老产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并且
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涉及极广的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的主体是公办养老机构,其他形式的养老机构供给主体发展不充分,床位数供给量小,不能填补公办养老机构留下的供给缺口。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刘肖在今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便提到,当下养老业务并未到规模化的时机:“首先人口结构性拐点还没到来,活跃长者的活跃期在变长,进入万科
养老社区的平均年龄在75到85岁之间,中国实际上需要养老的刚性人群比想象中的年龄大,但如果按照机构养老的年龄看,实际上还没进入人口拐点时代;第二,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上达到一定的规范水平,比如产品的标准化,服务的标准化,还有行业的自律;第三则与政策和社会生态的成熟度有关,比如大家对风险的认识,一个行业要成熟,对各种风险是要有定价的,当下的中国还缺乏公众和社会理解的风险定价,特别是大规模小概率事件。”
“整个社会和行业还有很多痛点,比如养老的服务标准没有形成,定价机制也没有形成,越大品牌的企业做养老业务越担心风险。”刘肖判断,养老行业的黄金时代还远没有到来,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走向成熟。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钛媒体分析称,从瓶颈来看,养老有需求但是供给跟不上。实际上养老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地产领域的各类服务和配套都没有跟上,部分养老地产项目也缺乏复制性,大城市的养老地产项目还是不多,很多过于郊区,实际上造成需求和供给成为平行线,交叉点比较少。
此外,根据赛迪顾问与中国经营报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
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行业痛点还包括医疗属性缺失、人才招引难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更偏重于护理功能,如何让医疗和养老更好的结合,如何使医疗资源更好地下沉,实现医疗资源的流动性、适用性,解决医生、护士的服务限制,如何解决医疗服务支付端困境,解决支付在医保、长护险、个人支付三个分流口的分配问题成为解决现有养老问题的发展重点。
另一方面,养
老人才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我国养老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面临招人难、留人难、发展难的困境。其背后的宏观原因是我国劳动人口红利的下降, 但社会地位低、养老服务培养体系不全面、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仍然是养
老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最后,人们的养老观念仍需转变。如今的养老结构还是以
居家养老为主,老年人及其子女普遍认为入住养老院是一种“没面子”、“儿女不孝”的表现。在这样的观念之下,
养老产业的商业化尝试还只能是小众化市场,率先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都将经历艰难的探索与反复。
不过,有关部门对此始终十分重视。今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和住建委共同试点推出的全国首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项目正式亮相,该项目由养老企业与购房者分别拥有不同份额的产权,将
居家养老、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