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电视连续剧《都挺好》热播,剧中所反映出来的老年人赡养问题引起人们激烈的讨论。在今天,许多80年代提倡“独生子”,导致现在刚刚步入老年的60后出现了“不敢老”、“不敢病”、“不敢死”又“不敢活”的现象。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养老产业必然也必须良性发展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当前,我国养老事业比起许多发达国家来说还仅仅只是“初级阶段”,行业内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中,不能把养老保障仅仅看成是国家兜底的养老保险,而更多的是完整的养老体系和关乎每一个人未来的重大工程。借助科技的“加持”,养老体系的建设不仅商机无限,而且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正面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仅会促进养老机制的优化,更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和企业来投身和参与养老产业。这样,中国的“后发展时代”才会变得和谐稳定。
1.当养老遇上人工智能+物联网
“清华本科毕业、美国常青藤盟校MBA、美国硅谷和世界级银行投行部的工作经历”上述任何一个光环加入自己的简历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而北京幸福生活养老服务公司CEO史博通,则是一个兼具这些光环并希望改变中国养老产业生态的有志青年。
幸福生活养老服务(以下简称幸福生活)坐落于北京西什库31号院,是一家以“养老”为主营业务,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养老服务为核心的新型创业公司。
当下,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常常在新闻中见到的“热词”。随着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两项关键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正在改变社会的既有形态,那对于幸福生活这样一家把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养老进行结合的公司来说,究竟会让三者产生怎样的火花和化学反应呢?
记者体验了“幸福生活居家养老云”和“健康检测管理系统”这两个幸福生活公司的重点发展项目。“居家养老云”是基于云平台的一个综合数据中心,让家庭、医院、社区通过中心进行信息共享和服务管理。与此同时,云平台上储存并随时监控服务范围内老人的身体各项指标,一旦老人在家中出现任何状况且儿女都不在家,社区和就近医院也会第一时间得到讯息并及时上门采取措施。另一方面,社区、医院以及家庭成员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也可以得到老人的身体报告并根据大数据的运算结果来为每个老人打造独特的护理计划。通过技术的手段,不仅仅让孤寡老人在家中也能得到应有的照料,现代生活中疲于工作的子女也不用在工作和老人之间“左右为难”,节省了传统养老模式的人力物力。
如何精准且完整的采集到老人的身体数据?“健康检测管理系统”作为一个便携式的,如同手提箱般的“流动卫生站”可以将包括心率和呼吸频率等17项人体指标进行全自动上传。在此基础上,系统为服务范围内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实时跟踪健康情况,发现细微的健康变化,同时为老人提供紧急情况预处理,最大情况减少老人危险的发生。也就是说只要带上“手提箱”内的仪器,轻轻在配置的平板电脑上点几下,就可以搞定原来必须要去医院才能做的事情。
史博通和他的团队从2015开始,用一年时间建立起这两套体系并致力于对它们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不懈的努力,这两套系统也成功应用在了许多现实场景之中。截至目前,幸福生活公司承接了海淀区“曙光模式”慢病管理便携体检,海淀区老年护理险系统,北京市养老服务管家等项目;也承接了恭和苑,金泰轩,首厚康健等多家养老院的机构辐射居家探索。其中,“海淀区老年护理险管理系统”完成了海淀行政区划的全覆盖,目前有超过5000多名老人享受该服务。另外,幸福生活公司也在寻求与青海、宁夏等落后地区的卫生部门合作进行养老体系的建设来帮助这些地区的孤寡老人改善养老环境。
可以说,当养老遇上物联网+人工智能,展现的是养老产业的新图景,也让传统“中国式养老”的蜕变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中国的几亿老人,谁来养?
“到2050年之后,中国的人口就会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上亿人口的养老问题会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史博通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3%。世界卫生组织也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多,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对医疗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也会随之增加。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这些老人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赡养和科学的管理,势必会出现很大的社会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明显的未富先老现象。西方国家的老龄化程度虽然高于中国,但是它们的富裕程度也远远高于中国。与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的秘鲁和南非,老龄化比重仅为6.7%和6.1%,分别比中国低3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均未达到7%的国际人口老龄化社会荣枯线,这足以表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严峻性。
如何迎接一个越来越老龄化的中国,是好几代人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史博通有自己的考量。
“中国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养老模式。”在美国工作期间,史博通所供职的公司就是提供机构养老服务的。在他看来,欧美发达国家大多依靠养老机构来养老,但他们的养老院,按照中国的标准来看,大都是高端养老院。而中国本土市场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如何满足低端需求上。
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养老的基本盘是“9064模式”(90%是居家养老,6%是社区机构养老,4%是机构养老)。受中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宁愿在家里养老而不愿意去养老机构,但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和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如今中国主流家庭结构已转变为只有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将变得非常繁重。
因此在中国,养老服务的重点应放在家庭养老服务和机制的创新,让每个老年人都能及时得到医疗及养护服务。未来的几亿中国老人不光要靠年轻一代赡养,更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保驾护航。只有这样,“老有所养,老有尊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智慧养老”改变产业未来
毫无疑问,依照现在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养老产业会成为这未来几十年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但现阶段产业依然处于发展初期,意味着有机遇,有风险,更有乱象。
史博通认为,当前的养老行业“伪科学”盛行,很多人在给老人推销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导致整个行业的生态变得污浊。
据中国市场监管报的报道,2019年初,江苏省昆山市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高新区分局联合查处了一个以养生为名,无证经营治疗仪等产品的商家。该商家打着“养生理疗”的幌子诱导消费者购买理疗产品,价格格外高。在此之前,昆山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接到不少老年消费者及家属的投诉,称在该商家购买了高达数万元的产品,包括养生桶、激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