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黄帝内经》中秘藏了多少体质养生智慧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文章摘自《辨清体质好养生》
  作者 刘静贤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书简介 良好的体质是人体生命活动、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因此,加强人体体质建设,顺应体质养生,对人们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刘静贤教授在从医30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四……[连载内容]

  《黄帝内经》博大精深,自问世以来,就指导着中医的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黄帝内经》是一本必须研习的书籍;对于欲求用中医养生智慧来养生防病的人来说,《黄帝内经》也是一本必须了解和学习的书籍。在我写本书时,写作思路也非常明确,就是以中华源头文化论中医文化,利用中华先贤的养生智慧――体质养生来破译现代人的健康问题,教会人们如何顺应自己的体质来合理地养生,防病治病。在这一章中,就让我们挖掘《黄帝内经》中体质养生的智慧,认真学习体质养生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把体质养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到体质养生“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

  有些人对《黄帝内经》中是否真的存在有关体质养生的内容存在怀疑。前一段时间,我在给一家企业员工讲养生保健课时,一位自称很喜欢中医的女士就这样问过我 “刘教授,您说体质养生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可是我怎么没发现《黄帝内经》中有哪句是讲体质养生的呢”?为了帮她正确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藏的体质养生智慧,我将《黄帝内经》中所暗藏的体质养生的内容大致地给她讲解了一些。估计不少人都会有类似这位女士的困惑。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也给大家列举《黄帝内经》中几个有关体质养生的内容。

  翻开《黄帝内经》,无论是从体质的形成,还是从体质的分类或是不同人群体质差异等方面,我们都能从中找到相关的论据。

  比如 《灵枢?寿夭刚柔》中讲道 “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体先天素质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等的不同,它很明确地点明了人的体质差异与生俱来,反映在性情、脏腑、形体、寒热偏性上。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这是传统医学对人体体质的最早分类。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根据原文制作成一个表格。

  《黄帝内经》关于体质的分类颇为严谨,即使现代体质养生专家重新划分中医体质的不同类别时,也是脱胎于此。像上面的这个表格中的分类思想,在现代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中也有体现,应该说《黄帝内经》中这段有关体质的论述是中医体质分类的鼻祖和源头。

  另外,在《灵枢?通天》中按人体阴阳偏颇的不同,又将不同的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为了方便理解,我还是用根据原文制作的一个表格来说明这五种人的不同体质表现。

  可以说,如果我们认真阅读《黄帝内经》,就能从中找到很多有关体质养生智慧的论述。需要提醒各位的是 《黄帝内经》的确存在体质养生的论述,虽然《黄帝内经》中并未直接提出“体质”这个概念,但像上文中这样论述体质的文字比比皆是,后面的内容中,我将陆续介绍到!

  ◇问 中医的体质和气质是一回事吗?什么是体质养生?

  ◆答 中医的体质概念和人们常说的气质不同。所谓气质,是指人体在先天和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机能,即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虽然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就是说体质可以包括气质,而气质不等于体质。

  所谓体质养生,即指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之偏,达到防病延寿的目的。体质养生的方法很多,但一定都要符合人们千差万别的体质。

  阴阳平衡―――体质养生的宗旨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凡是有点“道行”的中医,都会依据阴阳来诊病、治病。因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里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给我们勾勒了什么是阴阳,说明了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是万物都要遵循的准则,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所在,也是世间万物运化的动力。人体疾病的形成是因为阴阳的失调,所以养生治病的关键也在于恢复阴阳平衡。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和静等。

  而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又把阴阳学说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这样的说法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这段话把人体的每一脏、每一腑都分出了阴阳,把人体的每一层次,无论是整体与局部,还是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概括成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体,这充分说明了人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体质是人体各层次阴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阴阳运动的产物。所以我们只有顺应自然之阴阳、天地之阴阳、自身之阴阳……努力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自然相“合”,与天地相“合”,与自身本质相“合”,使人体内在的、外在的各种阴阳对立关系都达到平衡状态,人才能健康长寿。

  如果藐视阴阳平衡,不懂得自然界万事万物阴阳平衡的关系,而又惯于鲁莽行事的人,无所忌讳,由性胡来,最终会在叛逆自然、叛逆阴阳平衡的生活状态中,放纵自己,自掘坟墓。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关系,要把阴阳平衡当作体质养生的宗旨,顺应体质,合理养生。

  ◇问 阴和阳之间是对立的,那么人体的阴阳之间有矛盾吗?

  ◆答 人体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不能单单用矛盾这个词来概括。事实上,阴和阳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也就是说,如果阳气偏旺,那么阴气就必然亏损。另外,随着大自然的阴阳变化人体也相应地有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比如夜晚属阴、白天属阳,人体的阴阳也会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中出现阴阳消长交替。此外,阴阳也互相依赖而生,比如人体的机能活动(阳),必须有营养物质(阴)的滋养,但另一方面,机能活动(阳)又能促进营养物质(阴)的生成。当然人体的阴阳关系并不止这些,人体的任何一种生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所以人体的阴阳关系非常复杂。

  ◇问 体质的本质是阴阳平衡,那么阴阳转变在人体的生长过程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答 这个问题举个例子来说明比较直观。为什么幼年的孩子很好动,喜欢到处玩,不喜睡觉,而年老的人就喜欢安安静静地待在房间里呢?这里就有阴阳的区别,人在儿童时期是阳气旺盛的时期,所以各个方面都代表着阳气旺盛的一面,例如生长的特性,好动的特性

  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成年时人体的阴气阳气达到平衡,身体停止了生长;在成年以后,阳气就逐渐衰减,人到老年时,就是阳气不足的时期,阴盛阳衰,所以老年人喜静恶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人的生长过程中,阴阳的变化规律是 阳盛阴弱→阴阳平衡→阴盛阳衰,而人死亡之后则是全阴的状态。

上一页12

(编辑 张佳怡)

文章摘自《辨清体质好养生》作者 刘静贤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更多文章进入书摘频道> > >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