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养老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清浊是经常被使用的词语,几乎与寒热、气血、阴阳一样属于基本概念,是含义十分丰富的&ldquo 元概念&rdquo 。但过去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mdash &mdash 在《内经》中,清浊用来表示不同的生理现象,书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阐述各种病因和病机。
用清浊表示生理物质的稀稠
《内经》说&ldquo 浊气出于胃&rdquo ,又说&ldquo 浊气归心&rdquo ,认为十二经脉有清浊不同的属性,是因为其中的血之清浊不一样。生理状态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内经》作者认为,血液的清浊是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的,并不是理论推测。《灵枢· 经水》说 &ldquo 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rdquo 人体五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储存多少水谷,以及&ldquo 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rdquo ,甚至十二经之中,各条经脉血与气的比例,孰多孰少,&ldquo 皆有大数&rdquo ,都可通过一定手段检测获得。文中提到的&ldquo 血之清浊&rdquo ,是《内经》作者经常使用的学术语言。
《素问· 五脏别论》说六腑&ldquo 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rdquo 。六腑里的&ldquo 水谷浊物&rdquo 就像泥沙俱下的江河一样浑浊不清,与五脏储存精微物质明显不同。
用清浊说明体液的阴阳升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认为&ldquo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rdquo 。清气在下,不能上升,就会出现泄泻;浊气在上,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胀满。这是因为&ldquo 阳升阴降&rdquo 受阻而出现的病证。因为正常的情况下,&ldquo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rdquo ,人体与之相应,也应该&ldquo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rdquo 。这里把清浊与阴阳相联系,说明生理代谢时&ldquo 升降出入&rdquo 的原理。
《灵枢· 阴阳清浊》论述气的清浊,说&ldquo 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rdquo 其中&ldquo 浊而清&rdquo 与&ldquo 清而浊&rdquo ,指的是清与浊之间的转化,与阴阳之间的转化一样,清浊也可以互化,&ldquo 浊中有清,清中有浊&rdquo ,二者是变动不居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多处说&ldquo 清阳&rdquo 、&ldquo 浊阴&rdquo ,而《灵枢· 阴阳清浊》却说&ldquo 阴清而阳浊&rdquo ,二者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前者的清浊,是根据精微物质的稀稠、升降而定的,所以说&ldquo 清阳浊阴&rdquo ;后者是按照精微物质的运动状态划分的,&ldquo 阴静阳躁&rdquo ,因此说&ldquo 阴清而阳浊&rdquo 。运用的标准不一样,形成的概念也不同。
用清浊说明病因病证的寒热
清浊的本意从水的清澈程度而来,由清淡、清净的基本含义,引申出清冷、清虚、清静、清贫等含义,由浑浊也可引申出浑厚、浊流滚滚,象征着力量无穷。
《灵枢· 百病始生》 &ldquo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rdquo 文中的&ldquo 清湿&rdquo ,就是指寒冷潮湿。
《素问· 至真要大论》 &ldquo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rdquo 这段&ldquo 病机十九条&rdquo 中,关于清稀的体液属寒性,浊稠的体液属于热性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辨证。
《素问· 气厥论》 &ldquo 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rdquo 此处的&ldquo 浊涕&rdquo ,代表热性鼻涕。
《内经》说青脉主&ldquo 腰痛,足清,头痛。&rdquo 足清就是脚凉。真心痛、厥气病,都有&ldquo 手足清&rdquo 的证候,指的都是手脚凉。肾虚时出现清厥,也是寒凉之意。血枯的病人&ldquo 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rdquo 。出清液,就是吐清水;四肢清,则是四肢凉。
用清浊说明病机
清浊是人体内液体的一个属性,在病理状态下就可以表示病机逆乱的原因。《灵枢· 五乱》说人在患病的时候,只要&ldquo 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rdquo 清升而浊降,各顺其道,这样的病证就容易治疗。如果出现清气在阴(下),浊气在阳(上),&ldquo 清浊相干,乱于胸中&rdquo ,病人就会出现严重的胸闷。由于&ldquo 清浊相干&rdquo 的病证,可以发生于许多部位,如心、肺、胃肠、四肢和头颅,因此由&ldquo 清浊相干&rdquo 产生的病证是广泛存在的。
《素问· 风论》说 &ldquo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rdquo 文中把&ldquo 气不清&rdquo 当做麻风病的重要原因。《内经》认为,清气停留在下部,就会出现腹泻;浊气停留在上部,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证。
人在患病的时候,&ldquo 胃气不清&rdquo ,就不能输送精微物质。&ldquo 浊溜于肠胃&rdquo 时,就会病生于肠胃,也叫&ldquo 浊气在中&rdquo 。
清浊不同 治疗有别
《内经》认为,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气血清浊的体质差异,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浊。《灵枢· 阴阳清浊》说 &ldquo 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rdquo
《灵枢· 九针十二原》提出&ldquo 浊气在中,清气在下&rdquo 的时候,&ldquo 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rdquo 所以必须掌握好针刺的尺度。
平素体壮的人,患病后容易已出现&ldquo 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rdquo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岐伯解释说 &ldquo 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rdquo ;&ldquo 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rdquo 说明气血清浊不同,针刺的补泻手法也不相同。
针刺治疗时,有的病人&ldquo 血少黑而浊&rdquo ,有的&ldquo 血出清而半为汁&rdquo 。需要医生认真观察,才能治疗无误。有瘀滞的患者,应该&ldquo 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rdquo 其中的&ldquo 浊气&rdquo ,就是&ldquo 滞气&rdquo 。
《灵枢· 经筋》说 &ldquo 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rdquo ,清阴气,就是清阴部的热气。后世把&ldquo 清法&rdquo 列为八法之一,清肺止咳、清头明目、清肝泻火、清心安神、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等,临床运用很常见。
温馨提示
关注名家养生文章,收获更多名家养生知识。久久健康网名家养生栏目带给您温馨的关怀。浏览更多名家养生文章,请点击返回名家养生栏目。
(责任编辑 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