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大数据、云计算正在改变各个行业,
养老行业也应与“互联网+”融合,形成“互联网+智慧
养老”。“互联网+
智慧养老”本质是以互联网为工具,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将现实中老龄人口需求,上传至服务平台,使老龄人口借助数据平台匹配,获得相应的养老服务,确保老龄人口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老龄人口医疗服务、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的质量和效率。
“互联网+
智慧养老”发展宏观要件在于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智慧健康
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通过多项激励政策,鼓励各地政府、养老机构开展“互联网+
智慧养老”专项服务,合理分配政府部门、养老机构、非政府组织职能,鼓励多方共同促进“互联网+
智慧养老”发展,协同推进“互联网+
智慧养老”全新模式。在标准体系方面,“互联网+
智慧养老”需要依赖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国家标准委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互联网+
智慧养老”平台搭建标准、管理服务标准、数据统计标准,积极促进“互联网+
智慧养老”形成标准化体系。
“互联网+
智慧养老”发展微观基础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
智慧养老产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党中央制定“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全国各地光纤改造,提高网络通信服务水平,降低网络服务资费。同时,各地政府加强通信整合,确保不同网络信息互联互通,为
智慧养老奠定硬件基础。在
智慧养老产品方面,便携式生命体征监测器、便携式呼叫器是
智慧养老的基础性产品,各高新技术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应集中精力关注产品研发,确保实时监控
老年人身体状况,提供紧急救援服务。此外,医疗机构也应注重
智慧养老产品更新,比如智慧护理床、智慧医疗设备、智慧康复设备等,在各类智慧产品的推动下,为“互联网+
智慧养老”奠定发展基础。
“互联网+
智慧养老”发展机制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养老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保障
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形成自上而下机制。在“互联网+
智慧养老”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政府在“互联网+
智慧养老”中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还应承担监管责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互联网+
智慧养老”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金扶持,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顺应“互联网+
智慧养老”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政府还应投入大量资金,提高养老预算比例,利用更多资金扶持
养老产业,做好
智慧养老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另一方面,完善政府监管责任。在政府倾力投入和支持下,仍需要强化
智慧养老企业监管工作,确保
养老产业平台完善、企业服务周到,符合政府预期目标。同时,应淘汰
养老产业链条中质量不佳、效率较低的企业,推进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以养老机构为主体,形成双向互动机制。“互联网+
智慧养老”需要养老机构承担主要责任,养老机构不仅要达到政府要求,获得政府肯定,更要满足老年人需求,得到老年人的好评。一方面,养老机构依照政府要求,提高养老服务的科技含量,配备最新
智慧养老产品,确保机构各项标准符合“互联网+
智慧养老”要求。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