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
养老悄然兴起。但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市场购买力尚显不足,另一方面凸显失能
老人“重金”难买需要的服务。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
养老?
智慧养老是真的“未来已来“,还是只是“看起来很美”?
老人眼中的
智慧养老“您知道
智慧养老吗?”“就是科技养老呗。”“把自己交给没有感情基础的科技,想想都不靠谱。”“不知道啥是
智慧养老,我知道养儿防老。”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大部分老人对
智慧养老知之甚少,有些许了解的也是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得知。
智慧养老到底怎么回事?很少有老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智慧养老被称为“全智能
老年系统”,即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家庭养老、社区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会及社区家庭的资源,为养老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创新服务模式。这么说可能很多人看不懂,让我们列举一些
智慧养老在养老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吧!如智能门锁、智能开关、智能床垫、看护机器人、多功能遥控器、可穿戴定位传感器、便携式紧急按钮、空调智能安全插座、玻璃破碎探测器和幕帘式红外探测仪、智能红外转换器及智能主机等。
以智能床垫为例,它能监测到老人的睡觉状态,哪怕翻个身都会有记录。夜间老人若离床20分钟就会自动报警,以便后台工作人员及家庭其他成员实时掌握老人的睡眠质量、离床状态、心率、呼吸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为老人在安全监测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再比如,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庭其他成员老人的状况,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当老人在家中摔倒后,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东西长时间无人问津,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就会发出警报提醒老人。若老人已经外出,报警一段时间后还是无人响应的话,煤气便会自动关闭。
智慧养老有多种体现形式。比如有专门针对老人的穿戴设备,可以对老人进行定位或者远程监控,有突发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告知看护人。
智慧养老的慢病管理系统可以为老人提供智能化的饮食运动方法、风险评估预警等;在健康管理方面,互联网、大数据能为老人的健康管理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和防护。总之,
智慧养老能够多层次服务并满足多元化需求,这也是
智慧养老相较传统养老更具优势的地方。
智慧养老难觅踪影
为加快智慧
养老产业发展,早在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制订印发了《智慧
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
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
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
智慧养老服务品牌。
但我市养老机构、
居家养老的老人家中,很难寻觅到
智慧养老的踪影。由于养老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社区、养老机构等形式的养老服务覆盖能力仍然有限。特别是
居家养老,所需的人力成本最高,也是
智慧养老最被寄予厚望、期待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所以,
智慧养老的发展仍需提质增速。
对各种养老形式一直关注的我市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现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情感技术发展较慢,人工智能养老产品仍多偏重于基础功能,但老年人群体对人工智能陪护产品的情感交流体验更为看重。另外,应用人工智能的养老产品价格普遍较高,对老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形成了较大压力。
“很多
智慧养老产品考虑精度很多,但考虑温度很少。对于老人来说,人文温度很重要。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技术至上,要避免智慧不养老、养老不智慧。”我市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说,“现在一些
智慧养老产品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用户体验,比如很多可穿戴设备的体验并不好,要以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建立新的体验,形成新的需求,引领新的消费。”
问题虽然存在,但中国智慧
养老产业发展整体正处于上升阶段,未来诸如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价值还会不断被发现